第104章:思想的交流

        她接着写道,结合他所提的几点,进一步发散思维:“关于笋干,除了晒干,是否可尝试更精细的包装,提升价值?关于果酒,我校农学院有农产品加工专业,或许我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老师,看有无适合乡村的简易酿造技术?至于销路,我想到,可否尝试与学校后勤或附近厂矿食堂联系,作为特色农产品推荐?当然,这些都需一步步来,如你所言,试点为先。”

        她还提到了他信中所说的“管理监督”问题:“集体经营,激励与监督确是难点。或许可借鉴一些书上说的‘责任制’雏形,将任务、质量与工分、分红更紧密挂钩?”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迸溅。凌霜发现,这种跨越空间的书信交流,竟有一种独特的好处。它迫使她将自己的想法梳理得更加清晰、有条理,才能准确地传达给他。而他的回信,总能从最实际的角度,给予她最接地气的启发和补充。他们一个在理论的前沿眺望,一个在实践的土壤里深耕,思想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她在信的最后写道:“与你通信讨论,比课堂上收获更多。你的见解,源于实际,深刻而宝贵。盼常交流。”这句话,是她发自内心的感慨。

        几周后,徐瀚飞收到了这封厚厚的回信。深夜,煤油灯下,他仔细读着凌霜的字句。看到她对自己观点的肯定和延伸,看到她积极地去查阅资料、寻找资源,他的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极淡的笑意,眼神中也有了光彩。她不仅理解了他的想法,还在努力地将这些想法与现实资源对接,试图为他、为姜家坳做点什么。这种被认真对待、被深入探讨的感觉,是他许久未曾体验过的。

        他再次提笔回信,这次,他针对凌霜提出的新想法,给出了更具体的反馈。关于包装,他写道:“精致包装固然好,但成本需考量,初期应以实惠、易保存为主。”关于请教技术,他提醒:“学校技术或先进,但需考虑农村能否落地,工具、原料是否易得。”关于销路,他肯定了她的想法,并补充:“可先小量试销,探探市场反应。”对于责任制,他结合村里人情世故的复杂性,提出了更审慎的看法。

        书信往来间,他们不再仅仅是互道平安、表达牵挂,更是在共同关注着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进行着一次次深刻的思想交流。凌霜惊叹于徐瀚飞扎根现实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徐瀚飞则欣赏凌霜的聪慧、敏锐和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努力。这种超越风花雪月、建立在共同思考和精神共鸣基础上的联系,让他们的情感纽带更加坚韧和深厚。

        书信,成了他们专属的思想园地,在遥远的距离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心灵桥梁。每一次通信,都让他们的心靠得更近。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