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思想的交流
秋意渐深,省城大学的梧桐叶已落了大半,光秃秃的枝丫指向高远的蓝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图书馆,带着一种清冽的暖意。凌霜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面前摊开的是徐瀚飞的回信。信纸是那种粗糙的、泛黄的材料,字迹却一如既往的清晰有力,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
她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一字一句地读着。他描述了秋收的劳累,腰背酸痛,但笔锋一转,写到稻谷满仓的踏实感,让她仿佛能看到阳光下金灿灿的谷堆和村民们疲惫却满足的笑脸。这种扎根于土地的、朴素的喜悦,是她在象牙塔里难以真切体会的。
然而,最让她心潮澎湃的,是信的后半部分。她上次信中提及了一位经济学教授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讲座,其中提到了因地制宜发展副业的重要性,她只是觉得有启发,便顺笔写了下来。没想到,徐瀚飞的回信,花了很长的篇幅来回应这一点。
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姜家坳的实际。他写道:“你提到的副业,确是一条路子。但需审慎。姜家坳山地多,平地少,劳力秋收后便闲散。若论副业,首重资源与销路。”接着,他条分缕析:“后山竹林茂盛,春笋秋笋产量大,但鲜笋易腐坏,运出山成本高,若能在村内粗加工,如制成笋干、腌笋,便可储存,价亦更高。此为一。”
“其二,山间多野生杨梅、猕猴桃,口感酸涩,鲜食不佳。我曾翻阅旧书,见有土法酿制果酒、蜜饯的记载。若试验成功,或可成特色。但此需技术,且销路是关键,需提前寻访县市土产公司,甚至邻省需求,不可盲目生产。”
“其三,组织方式更为重要。若由各户零星制作,质量参差,难成规模,议价能力弱。须由生产队牵头,统一标准,集中销售,利润按劳分配。然集体经营,易生惰性,管理监督须得力公正。”
他甚至提到了风险:“副业投入,亦有风险。气候无常,技术可能失败,市场可能波动。需有预案,不可将鸡蛋置于一篮。初始可选一两种易成者试点,见效后再扩。”
凌霜读到这里,心中震撼不已。他的分析,远远超出了她信中所提的简单概念,而是将一个“发展副业”的想法,具体化、系统化、可操作化了。他考虑到了资源禀赋、技术门槛、组织形式、市场风险这些实实在在的环节,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完全不像一个被困在山村的、失意青年的臆想,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规划草案。这种基于深厚现实观察和敏锐洞察力的思考,比她课堂上听到的许多理论都更加鲜活、更有力量。
她立刻铺开信纸,研墨添笔,心中充满了与他深入探讨的急切。
“瀚飞同志:来信收悉,秋收辛苦,望劳逸结合。你关于副业的分析,读后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敬佩,“你所虑极是,资源、技术、组织、销路、风险,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我此前想法,确实过于笼统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