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最后,是她关切的询问:“你近来一切都好吗?秋收忙不忙?身体怎么样?夜里凉了,记得添衣。上次给你的书,闲暇时翻翻便好,别累着眼睛。”落款是“盼复信”。
“盼复信”三个字,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底漾开圈圈涟漪。她期待着他的回音。
这一夜,徐瀚飞失眠了。他反复将信读了好几遍,直到几乎能背下其中的句子。煤油灯的火苗轻轻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晃动不定。直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秋虫在墙角断断续续地鸣叫,他才终于下定决心。
他重新点亮灯芯,让光线更亮些。然后,他极其郑重地拿出凌霜送的那个硬面笔记本和一支吸满了墨水的钢笔。他铺开信纸,拧开笔帽,笔尖在灯下闪烁着微光。
该如何下笔?他沉吟良久。最终,他落笔写下:“凌霜同志:来信收悉,勿念。”
他先是简要描述了秋收的繁忙与劳累:“近日抢收稻谷,晨起暮归,腰背时常酸痛。”笔触客观,不带抱怨。接着,笔锋一转,写道:“然见稻谷满仓,颗粒归仓,心中亦有踏实之感。”这是他真实的心境,劳动虽苦,但收获的满足是真实的。
然后,他提到了她的信:“得知你学业顺利,生活充实,甚慰。大学天地广阔,正可潜心向学,增长才干。”语气克制,却透着真诚的鼓励。
最重要的,是他回应了她的分享。他写道:“你提及教授所言农村经济之事,颇有见地。我近日重读《平凡的世界》,于‘生产责任制’之处略有思索,觉其与本地情况或有可参详之处……”他开始结合书本理论与姜家坳的实际,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几点思考,虽简短,却条理清晰,显示出他并未停止思考。这是他所能做的、最直接的回应,也是他们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
关于桂花,他写道:“后山野桂已开,香气清冽,确与城中不同。秋深露重,早晚添衣。”平淡的叙述背后,是只有彼此能懂的默契与关怀。
信的末尾,他犹豫再三,添上一句:“书在翻看,笔记亦在记。一切安好,望专心学业,保重身体。”最后,落下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他将信纸仔细叠好,装入信封,封好。窗外,天边已泛起一丝鱼肚白。
这封回信,谨慎、克制,甚至有些笨拙,却耗尽了他一夜的心力。字里行间,没有热烈的言辞,却掩不住那份被遥远牵挂所温暖的真挚情感。他将信放在枕边,仿佛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这才吹熄了灯,和衣躺下。疲惫袭来,但这一次,心中那份空落落的感觉,似乎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一些。他知道,有一条无形的线,已经跨越千山万水,将他和那个远在省城的姑娘,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