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信息壁垒……”凌霜喃喃地重复着这两个对她来说还很新鲜的专业词汇,眼睛却越来越亮。徐瀚飞简单的几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思路的一扇窗。她之前模糊地觉得要“发展经济”,却从未如此具体地思考过瓶颈究竟在哪里。

        “对!就是这样!”她激动地差点跳起来,“每次村里卖粮卖猪,都要费好大劲弄到镇上,要是路好走,能直接通到大地方就好了!”

        徐瀚飞看着她恍然大悟的兴奋样子,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上扬了一下,继续冷静地分析:“路通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产业选择。不能光种粮食,附加值太低。要因地制宜。比如,这山里气候土壤适合种什么经济作物?药材?果树?还是发展养殖?这需要科学的评估,不能想当然。”

        “嗯!要考察!要请专家!”凌霜用力点头,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

        “还有,”徐瀚飞继续深入,“即使种出来了,养出来了,怎么卖?卖给谁?价格谁定?是等商贩上门压价,还是自己想办法找销路,甚至尝试搞点简单的加工,提升价值?比如,果子能不能做成果脯?药材能不能进行初步炮制?这就涉及到产业链和市场渠道的问题。”

        他层层递进的分析,将一个宏大而模糊的“帮助乡村”的理想,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思考、可努力的方向。凌霜听得入了迷,心中那股朦胧的热情,仿佛找到了可以流淌的河床,方向一下子清晰了许多。她不再是空有热血,而是开始学着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问题。

        第92章:理想的回响?

        另一次,是在他那间小屋的煤油灯下。凌霜看到报纸上报道南方某个村庄靠种植柑橘脱贫致富的消息,十分兴奋地拿给徐瀚飞看。

        “你看这个!他们能成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试?”

        徐瀚飞仔细看完报道,却没有盲目乐观。他指着文章里的几个细节说:“你看,他们成功有几个关键点。一是当地政府引进了优质的品种和技术支持;二是他们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了规模;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他加重了语气,“他们提前打通了通往省城的销售渠道,甚至签了订单。这叫‘以销定产’,降低了风险。如果我们这里也种柑橘,技术、合作社、销路,这三个条件,目前具备哪个?”

        一连串现实的问题,像冷静的溪水,稍稍浇熄了凌霜过于乐观的冲动,却让她思考得更加深入。她意识到,理想不能****的土壤,需要周密的规划和扎实的步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