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理想的回响?

        深入的思想交流,如同精心调制的肥料,让凌霜心中那颗名为“理想”的种子,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抽枝展叶,变得愈发清晰、茁壮。在与徐瀚飞一次次触及灵魂的对话中,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倾听和吸收他那广博的见识,也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内心那些朦胧的、躁动不安的关于未来的构想,小心翼翼地捧出来,放在他们共同构筑的、安全的思维空间里,接受审视、打磨和滋养。

        变化是悄然发生的。起初,她只是在他分析某些时事或经济现象后,小心翼翼地附和自己的一些粗略看法。徐瀚飞总是听得很专注,不会轻易打断,偶尔会在她表述不清时,用一个精准的词语帮她点明核心,或者在她思路陷入死胡同时,用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导她转向更开阔的思考路径。

        一个微风拂面的傍晚,他们又来到了河边那片熟悉的草地。夕阳将河水染成暖金色,水面波光粼粼。凌霜抱膝坐着,看着对岸连绵的青山,忽然轻声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憧憬:

        “徐瀚飞,你说……我们姜家坳,还有这些大山里的村子,以后有没有可能……变得不一样?”

        徐瀚飞侧过头看她,夕阳给他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他眼神平静,鼓励她继续说下去。

        凌霜受到鼓励,眼神亮了起来,比划着说:“我就在想,我在大学学经济,是不是以后……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帮像咱们这样的地方?比如说,怎么能让地里种出来的东西更值钱?怎么能让村里人不用只靠着老天爷吃饭?”她的想法还很朴素,甚至有些稚嫩,但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却无比真诚。

        徐瀚飞没有立刻回答,他沉默了片刻,目光投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仿佛在审视这片土地的脉络。然后,他转回头,看向凌霜,眼神深邃而认真:

        “想法很好。但不容易。”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低沉,却带着一种引导式的冷静,“你想过没有,首要的问题是什么?”

        凌霜想了想,试探着回答:“是……缺钱?还是缺技术?”

        “是缺路。”徐瀚飞一针见血地指出,他随手捡起一根枯枝,在松软的泥地上划了一条曲折的线,“你看,姜家坳,还有周围很多村子,为什么穷?不是因为地不好,也不是人懒。很大一个原因,是路不通,或者路太难走。山货运不出去,或者运出去成本太高,好东西也卖不上价钱。外面的信息和新技术,也进不来。这叫‘物流成本’和‘信息壁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