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了,”她若有所思地说,“不能光看别人成功就眼热,得看看自己有什么,缺什么,一步一步来。”

        徐瀚飞看着她认真思索的样子,眼神温和了些许。“有这个心是好的。但切忌急功近利。乡村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耐心,也需要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他的话,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为即将远航的船只校准方向,既指出风浪的可能,也肯定扬帆的价值。

        在他的鼓励和引导下,凌霜的理想不再是飘在空中的楼阁,而是渐渐有了坚实的骨架和清晰的脉络。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关于农村经济的资料,在与他讨论时,提出的观点也越来越具体,甚至能结合姜家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她发现自己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兴趣空前高涨,因为它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和公式,而是与脚下这片土地、与乡亲们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学问。

        徐瀚飞看着她的变化,心中是欣慰的。在这个女孩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曾经拥有却已被现实碾碎的激情与抱负,也看到了一种更为难得的、扎根于泥土的坚韧与务实。她的理想,像一株迎着风雨顽强生长的树苗,而他的见识和经验,则如同及时的修剪和扶正,帮助她长得更直、更稳。

        有时,聊得深入了,凌霜会忍不住问:“徐瀚飞,你懂这么多,以前……是不是也想做些什么?”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怕触及他的痛处。

        徐瀚飞的眼神会瞬间黯淡一下,掠过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但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封闭自己。他只是沉默片刻,然后轻轻摇头,语气带着看透世事的淡然:“想过。但时也,命也。现在说这些,没什么意义了。”他随即会将话题引回凌霜身上,“你的路,才刚刚开始。按你想的,脚踏实地去做,就好。”

        他的话,让凌霜在感到一丝心疼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仿佛承接了某种未尽的理想,有一种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这个夏天,在徐瀚飞这座沉默而丰富的“智库”的滋养下,凌霜的理想完成了至关重要的蜕变。从最初模糊的“想为家乡做点事”,变成了更加清晰的“要探索适合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路径”。她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校园,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徐瀚飞那些冷静甚至略带锋芒的剖析,那些基于深厚学养和现实洞察的见解,如同一次次精准的叩击,敲打掉她理想主义的外壳,露出了内里更加坚韧、更具生命力的内核。

        月光下,当他们结束又一次酣畅淋漓的讨论,沿着静谧的村道往回走时,凌霜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力量感。她知道,前路依然漫长且艰难,但至少,方向已经指明,心中的灯塔已被点亮。而点亮这盏灯的人,正是身边这个看似与世无争、却拥有深邃思想的同行者。理想的回响,在两人思想的碰撞与共鸣中,变得愈发清晰、洪亮,指引着凌霜迈向未来的脚步,也悄然修复着徐瀚飞那颗曾对理想绝望的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