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深谈

        那场月下的倾诉,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冲刷掉了积压在彼此心头的厚重尘埃,也彻底涤净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雨过天晴后,露出的是一片前所未有的、清澈而通透的天地。凌霜与徐瀚飞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种基于深刻理解与灵魂共鸣的“知己”之情,开始悄然生根、抽枝、发芽。

        变化最明显的,是徐瀚飞。他不再是那个将自己紧紧包裹在沉默与冷漠硬壳中的“怪人”。那层用以自我保护、也用以隔绝外界的冰甲,在凌霜真诚的倾听与共鸣中,悄然融化。他紧绷的眉宇舒展了许多,眼底常年凝结的郁色虽未完全散去,却也不再是密不透风的阴霾,偶尔,会有真实的光影流动其间。最重要的是,他紧闭的心扉,终于向凌霜敞开了一道缝隙,允许她窥见其中蕴藏的、丰富而璀璨的瑰宝。

        交谈,成了他们相处中最自然、也最核心的部分。不再仅仅是凌霜单方面的讲述,也不再是小心翼翼的试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深入的思想交流。而引领这场交流走向纵深的,往往是徐瀚飞。

        夏日的黄昏变得格外悠长。晚饭后,凌霜总会很自然地走向村尾。徐瀚飞有时会在小屋前等她,有时则已坐在老槐树下,膝上放着一本边缘磨损的旧书。见到她来,他会抬起眼,目光不再是疏离的审视,而是一种平静的、带着些许等待意味的接纳。

        “今天看报纸,提到省里想在几个县试点推广经济作物,替代部分粮食种植。”凌霜一边在他身旁的石头上坐下,一边自然地开启话题,手里拿着一份皱巴巴的《省农垦报》。

        徐瀚飞接过报纸,目光快速扫过那篇报道,眉头微蹙,沉吟片刻道:“想法是好的,但风险不小。”他的声音低沉,却清晰有力。

        “风险?”凌霜好奇地追问,“不是说经济作物收益更高吗?”

        “收益高,波动也大。”徐瀚飞指着报纸上的数据,“你看,它提到的几种作物,对土壤、气候要求苛刻,而且市场价格受外界影响极大。一旦销路出问题,或者遇到天灾,农民一年的投入就可能血本无归。不像粮食,至少能保证口粮。”他顿了顿,看向凌霜,眼神锐利,“这种转型,需要配套的技术指导、稳定的销售渠道,甚至可能还需要农业保险兜底。仓促上马,只怕是拔苗助长。”

        凌霜认真地听着,心中暗暗佩服。她只看出了政策的导向和表面的收益,而徐瀚飞却一眼看到了背后的风险链条和必要条件。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分析能力,是她这个大学生在课本里学不到的。

        “那……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她忍不住问道,带着求教的语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