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刘采春的艺术:大白话藏着真眼泪
中唐的江南市集上,若有人问“为啥刘采春的戏能让卖菜的大妈放下秤、织布的姑娘停下梭子”,十个观众里有九个会说:“她唱的是咱们的心里话啊!”——不像那些文人写诗,满纸“之乎者也”,听半天摸不着头脑;刘采春不一样,她的词像街坊唠嗑,直白得很,唠着唠着,就能把人唠哭。这就是她最厉害的本事:把“通俗”和“深情”揉得恰到好处,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还能记一辈子。
通俗:不说文绉绉的话,只讲老百姓的家常
刘采春最不喜欢的,就是“掉书袋”。那些文人写闺怨诗,爱用“青鸟”“鸿雁”当信使,用“梧桐”“芭蕉”表哀愁,老百姓哪懂这些?比如有个文人写“鸿雁不传书,梧桐更兼细雨”,卖鱼的大叔听了准得问:“鸿雁是啥?能吃吗?”可刘采春写思念,从不搞这些虚的,她只写老百姓天天见的、天天经历的事。
就说《啰唝曲》里的“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秦淮水是江南人天天见的,洗衣、淘米、坐船都靠它;江上船更是常见,运货、载人,谁家没个亲人坐过船?刘采春直接说“不喜”“生憎”,不绕弯子,老百姓一听就懂:“哦,这是恨水恨船把亲人带走了!”要是换个文人写,可能得说“秦淮淼淼送离舟,恨逐江波万里流”,美是美,可老百姓得琢磨半天“淼淼”是啥意思,“恨逐江波”又是啥感觉,哪还有心思共情?
还有“经岁又经年”这五个字,多实在啊!就是“一年又一年”,谁家等亲人不是这么熬过来的?卖布的王婶等儿子从扬州回来,等了“经岁又经年”;开茶馆的李嫂等丈夫从杭州回来,也是“经岁又经年”。刘采春不用“岁月如梭”“寒暑几易”,就用老百姓嘴边的话,一下子就把“等了好久”的感觉说透了。
她还特别爱写“细节小事”,这些事老百姓一看就眼熟。比如“金钗当卜钱”,金钗是姑娘家的宝贝,平时藏在首饰盒里,擦得锃亮,只有走亲戚、过节才戴。可思妇急着盼丈夫回来,连金钗都舍得拿出来当卜钱——扔一下,正面朝上就盼着“快回来了”,反面朝上就偷偷抹眼泪,再扔一次。这场景多真实啊!江南水乡的媳妇们,谁没为了盼亲人,干过点“傻事”?有的拿丈夫的旧帕子算命,有的对着月亮许愿,刘采春写的“金钗当卜钱”,就是把这些“傻事”唱出来了,老百姓能不觉得“这说的是我吗”?
有次刘采春在绍兴演出,台下有个穿粗布衣裳的媳妇,听她唱“金钗当卜钱”哭了。演出结束后,她拉着刘采春说:“姑娘,我前阵子也把我娘给我的金钗拿出来卜过,我家那口子去湖州做生意,半年没信了,我实在没办法,就想问问金钗,他啥时候能回来。”你看,刘采春写的不是虚构的故事,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所以才这么接地气。
对比一下当时的文人诗,更明白刘采春的“通俗”多可贵。比如有个叫李端的诗人,写思妇诗: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写得也苦,可老百姓听了,顶多觉得“这姑娘睡不着”,却未必能想到自己——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孤灯未灭”的闲情,更多人是累了一天,倒头就睡,梦里还在盼亲人。而刘采春写“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老百姓一听就懂:“是啊,我也天天去村口盼,看见像我家娃的身影,就赶紧跑过去,结果不是,心里空落落的。”
深情:不喊“我想你”,把眼泪藏在细节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