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刘采春的《啰唝曲》唱哭江南媳妇

        中唐的江南,水路比陆路热闹得多——秦淮河上的商船挤得像串珠子,船头插着“盐”“布”“茶”的旗子,船工的号子顺着水漂,能传到半里地外。这热闹里,藏着多少媳妇的眼泪?男人驾着船去经商,一去就是三五年,留下女人守着空屋子,天天往江边跑,盼着那艘熟悉的船能早点回来。

        刘采春就是看着这些眼泪,写出了《啰唝曲》。她跟着戏班跑江湖,每到一个码头,都能看见这样的媳妇——有的蹲在江边洗衣,眼睛却盯着来往的船;有的攥着丈夫临走时留的帕子,在码头转来转去;还有的凑在一起聊天,说着说着就抹起了眼泪。这些场景像钉子一样扎在她心里,她想:“我得把她们的心里话唱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她们的苦。”

        《全唐诗》里存了她六首《啰唝曲》,没一句文绉绉的词,全是老百姓的家常话,每一句都像蘸了眼泪,一唱就有人哭。

        “不喜秦淮水”:恨的不是水,是把人带走的别离

        第一首《啰唝曲》,刘采春一开口就把人心揪紧了: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现在说“恨得牙痒痒”,刘采春那时候直接用“不喜”“生憎”——这俩词多冲啊,不是小打小闹的埋怨,是从心里往外冒的恨。她恨的真是秦淮水、江上船吗?当然不是。

        秦淮水是江南的“母亲河”,平时媳妇们洗衣、淘米都靠它,哪会真恨?江上船是谋生的指望,男人靠它去经商,家里的吃穿用度都从船上运回来,哪会真憎?她恨的,是这水、这船,把她的夫婿给载走了;恨的是这一去,就是“经岁又经年”——一年又一年,连个归期都没有。

        刘采春在苏州演出时,唱到这一句,台下有个穿蓝布衫的媳妇哭出了声。演出结束后,那媳妇拉着刘采春的手说:“姑娘,你唱到我心坎里了!我家那口子就是去年坐着秦淮的船去扬州经商的,临走时说‘三个月就回来’,现在都一年多了,连封信都没有。我看见秦淮水就难受,看见船就心慌,总觉得是它们把他带走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