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刘采春:唱红江南的“中唐顶流”

        中唐的江南,像刚浸过蜜的软糕——苏州的评弹绕着水巷飘,杭州的藕粉冒着热气香,连扬州市集上的叫卖声,都带着点唱曲儿的调调。就在这片活色生香的水土里,淮甸来的刘采春,带着一家子搭的戏班,把“参军戏”唱成了当时最火的“流行曲目”,活脱脱成了那个年代的“民间天后”。

        说起来,刘采春能吃“艺人”这碗饭,打小就带了“老天爷赏饭”的劲儿。她老家在淮甸(今江苏淮安一带),爹是个走街串巷唱小调的,娘会绣点戏服上的小花,家里虽不富裕,却总飘着曲儿声。刘采春刚会说话,就跟着爹哼《茉莉花》的调子;三岁时,娘给她穿个小戏服,她就能模仿爹唱里的小媳妇,一扭一捏的模样,逗得街坊邻居笑弯了腰。

        有次爹在市集唱《王祥卧冰》,唱到动情处,台下有人抹眼泪,刘采春从后台钻出来,扯着爹的衣角说:“爹,你唱得不对!王祥冻得发抖,声音该抖一点!”爹愣了愣,照着她的说法调整,台下的掌声果然更响了。那时候大家就说:“老刘家这丫头,将来准是个唱曲儿的好苗子!”

        等刘采春长到十六岁,出落得眉清目秀,嗓子更是亮得像初春的泉水——别人唱小调,顶多传到街对面;她一开口,能绕着巷子飘三圈,连河边的洗衣妇都忘了捶布,竖着耳朵听。这时候,她遇上了周季崇——一个会打板、能逗哏的后生,两人一见如故,没多久就成了亲。

        婚后的日子,还是围着“戏”转。周季崇有个弟弟叫周季南,嘴皮子溜,能说会道;后来两人有了女儿周德华,小姑娘继承了刘采春的好嗓子,五岁就能跟着哼戏词。有天晚上,一家人围着油灯吃饭,周季崇说:“咱们一家子都懂戏,不如搭个戏班,四处演去?总比我单个跑江湖强。”

        刘采春眼睛一亮:“好啊!我唱主角,你打板,季南哥逗哏,德华跟着伴舞,多好!”

        就这么着,“周家戏班”(后来大家都叫“采春班”)就成了——没有像样的行头,娘给绣的花帕子当道具;没有固定的戏台,市集的空场子、庙前的石阶,只要能站人,就能开演;连赶路的车,都是租来的小驴车,上面堆着戏服和简单的家伙什。

        他们演的“参军戏”,不是现在的京剧越剧那种正经大戏,更像咱们现在的相声加小品——有两个主要角色,一个“参军”(一般是装傻的官),一个“苍鹘”(专门逗乐、拆台的),插科打诨间还得唱几段小调,逗观众笑,有时候还得捎带点劝人向善的小道理。

        刘采春是戏班的“台柱子”,她既能演“参军”,也能扮“苍鹘”,最绝的是她的“一人多角”——前一秒还是个尖酸刻薄的小媳妇,叉着腰骂“你这没良心的”;下一秒就能变成个憨乎乎的老农,挠着头说“今年收成好”;转脸又能扮成个贪官,挺着肚子说“本官断案最公平”,那神态、那语气,活灵活现,每次都能逗得台下观众拍着大腿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