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苏州的玄妙观前演出,刘采春扮了个怕老婆的小官,周季南扮他老婆。刘采春刚一上台,挺着个假肚子说“本官今日要审案”,周季南就拎着个鸡毛掸子冲上来:“审什么案!先把昨天赌输的钱给我交出来!”刘采春立马缩着脖子,嬉皮笑脸地说“夫人息怒,下次不敢了”,台下的人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有个卖糖葫芦的老头,笑得糖葫芦都掉了一串。
更让人着迷的,是刘采春的嗓子。她唱的小调,不是那些文绉绉的诗,全是老百姓的家常话——比如《望夫歌》,唱“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说的是商人家媳妇的苦;还有《啰唝曲》,唱“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讲的是夫妻分离的思念。这些词,就像街坊邻居在唠嗑,可经她一唱,那婉转的调子,能把人的眼泪都唱出来。
有回在杭州的西湖边演出,正是清明,游人特别多。刘采春刚开口唱《望夫歌》,湖边的喧闹声一下子就静了——卖茶的姑娘忘了递茶,划游船的老汉忘了撑篙,连趴在妈妈怀里的小孩,都停止了哭闹,睁着眼睛听她唱。等她唱到“今日送君处,羞言归故乡”,台下好几个妇人都抹起了眼泪,有个妇人还喊:“姑娘,你唱到我心坎里了!我家那口子去经商,三年没回来了!”
第157章刘采春:唱红江南的“中唐顶流”
就这么着,“采春班”的名声,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江浙一带传开了。他们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提前几天就有人打听“采春班啥时候来”,演出当天,市集里挤得水泄不通,有人从几十里外赶过来,就为了看一眼刘采春,听她唱一段。
有次他们去绍兴演出,戏台搭在城隍庙前,人太多,把旁边的菜摊都挤倒了,摊主不仅没生气,还说“没事没事,等采春姑娘唱完我再收拾”;连当地的官差,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后来也站在边上听得入了迷,忘了管乱挤的人。
戏班走红的日子,其实也藏着不少苦。赶路全靠驴车或坐船,遇上刮风下雨,驴车陷在泥里,一家人就得下来推;有时候戏台漏雨,刘采春顶着雨唱,嗓子都唱哑了,还是笑着跟观众说“没事,接着来”;女儿德华小时候晕车,一路上吐得厉害,可一到戏台前,立马精神起来,跟着娘一起唱。
刘采春常跟家人说:“苦点没事,观众喜欢,值了。”
真正让“采春班”从“民间红人”变成“文人也追捧”的,是越州刺史元稹的一句话。
元稹当时正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当刺史,这人本身就爱诗词,还特别喜欢民间艺术。有天他微服出巡,正好遇上“采春班”在市集演出,挤在人群里看了一会儿,立马被刘采春吸引了——看她表演时的灵动,听她唱歌时的婉转,再看她跟家人配合的默契,元稹忍不住连连点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