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好日子没撑多久,鱼幼微十一岁那年,爹得了场急病,没钱抓药,没几天就走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娘哭得死去活来,鱼幼微抱着爹留下的旧诗集,坐在空荡荡的屋里,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从那以后,她帮着娘浣纱,白天在河边捶布,晚上就着油灯写诗——她知道,只有把诗写好,或许才能让娘过上好日子。

        转眼到了十四岁,鱼幼微出落得亭亭玉立,虽然穿的是粗布衣裳,可眉眼间的灵气,比城里的大家闺秀还动人。更重要的是,她的诗名,已经传到了长安文人圈里,连当时最有名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都听说了这个“长安才女童”。

        温庭筠这人,长得不怎么样——史书记载他“貌寝丑”,就是又矮又丑,还爱喝酒,可才华却是实打实的,写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传遍了长安。他听说有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写诗厉害,心里有点不信,特意挑了个下午,找去了鱼幼微家的小胡同。

        那天鱼幼微正在院子里晒纱,看见个穿着粗布长衫、留着大胡子的***在门口,长得确实不好看,眼神里带着股文人的劲儿。没等她开口,男人先说话了:“你就是鱼幼微?我是温庭筠,听说你诗写得好,今天来考考你。”

        鱼幼微听说过温庭筠的大名,赶紧放下手里的纱,行了个礼:“见过您,先生要考我什么?”

        温庭筠指了指院外河边的柳树:“就以‘江边柳’为题,你写首诗来,不用太长,四句就行。”

        鱼幼微顺着他指的方向看了看,河边的柳树刚抽芽,翠色的枝条垂在水面上,风一吹就晃,像姑娘的长发。她没多想,张口就来: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温庭筠一听,眼睛当时就亮了——“翠色连荒岸”,写的是柳树的绿蔓延到河边,写实;“烟姿入远楼”,把柳树枝在烟里的样子写活了,有画面感;“影铺秋水面”,柳树的影子铺在水上,静中有动;“花落钓人头”,柳絮落在钓鱼人的头上,多灵动的细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