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鱼玄机:从街头诵诗童到温门弟子

        晚唐的长安,不像盛唐时那样处处是金戈铁马的豪气,倒多了几分市井的烟火气——朱雀大街旁的小胡同里,卖胡饼的炉子冒着热气,浣纱的妇人坐在河边捶打布料,连风里都裹着点胭脂香和墨香。鱼玄机就生在这样的胡同里,那时候她还叫鱼幼微,爹是个连秀才功名都没捞着的落魄书生,娘靠给人浣纱换点米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却总把最好的留给她。

        这丫头打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家娃三岁还在泥里打滚,她就坐在爹的膝头,跟着念“床前明月光”;五岁时,爹教她背《诗经》,她念两遍就能记住,连生僻字都认全了;到了七岁,更了不得——爹在桌上写“春眠不觉晓”,她走过去,拿起毛笔,在旁边续了句“花开知多少”,虽然字写得像虫子爬,爹一看,当场就红了眼:“我家幼微,是块写诗的料!”

        从那以后,爹把家里仅有的几本书都翻出来,每天不管多累,都要教鱼幼微读诗。有时候买不起纸,就拿树枝在地上写;买不起墨,就用灶灰混水代替。鱼幼微也懂事,娘浣纱时,她就坐在旁边背诗,背累了就帮娘递皂角;爹晚上教她写诗,她能熬到半夜,眼睛都不眨。

        十岁那年,长安城里来了个卖牡丹的花农,挑着一担快谢的牡丹,在胡同口吆喝:“贱卖了!最后一担牡丹,三文钱两枝!”鱼幼微蹲在旁边看,那牡丹虽然快谢了,花瓣却还带着点粉,像姑娘哭红的眼。她看着看着,就冒出一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这话一出口,周围的人都停了手——卖胡饼的掌柜忘了翻饼,浣纱的妇人忘了捶布,几个路过的书生赶紧凑过来,围着鱼幼微问:“小姑娘,你刚说的啥?再念一遍!”

        鱼幼微被围得有点慌,却还是脆生生地重复了一遍:“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一个戴方巾的书生摸着胡子,点头赞道:“好!好一句‘任是无情亦动人’!牡丹虽无言语,这风骨,就算不讨好谁,也让人移不开眼——你才多大,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句子?”

        “我十岁啦!”鱼幼微仰着头,眼里亮闪闪的,“我爹教我读诗,我刚才看这牡丹,就想起书里说的‘倾国之色’,就随口念出来了。”

        这事没几天就传遍了附近的胡同,连城里的一些文人都知道了:“小胡同里有个十岁的丫头,会写诗,还写得特别好!”有人特意绕路来见她,给她送纸送墨,让她写诗看看,鱼幼微也不怯场,拿起笔就写,虽然笔触还嫩,可灵气藏都藏不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