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黄巢的队伍跟官府的军队在一个叫“虎牢关”的地方打仗。官府的将领嘲笑他们:“一群贩盐的泥腿子,还敢举着菊花旗来打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黄巢听了之后,亲自擂鼓助威,还当场写了一首诗:

        “军书傍午至,羽檄交驰急。

        虎牢关下战,血染菊花色。”

        兄弟们听了之后,士气大振,拿着刀枪就冲了上去,把官府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从那以后,黄巢的菊花旗就成了唐末乱世里的一面象征。它代表着反抗,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一种“要么不开,开则艳压群芳”的狠劲。

        长安城里的“黄金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黄巢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他们从山东出发,一路向南,打下了扬州、广州,然后又掉头向北,朝着长安的方向进军。一路上,投奔他们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个能写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一定能给他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世道。

        第133章黄巢:写菊花里的唐末“狠人”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冬天,黄巢的队伍打到了长安城下。当时的长安,乱成了一锅粥。唐僖宗带着太监田令孜和一些皇亲国戚,偷偷跑出了长安城,往四川方向逃去。而长安城里的官员们,有的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的则主动打开城门,迎接黄巢的队伍。

        当黄巢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金色的铠甲,在菊花旗的引导下走进长安城的时候,老百姓们都涌上街头,欢呼雀跃。

        黄巢看到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当年他在长安落榜时,看着别人游街;如今,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这座城市,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梦想。

        他在长安城里贴出告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像李家皇帝那样欺压你们,你们不用害怕。”他还下令,让手下的士兵把官府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老百姓。那几天的长安城,到处都能看到老百姓拿着粮食,脸上带着笑容,大家都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