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没过多久,事情就变了。黄巢的队伍里,大部分都是农民和盐贩,他们没读过多少书,也没见过大世面。进入长安之后,很多人都被城里的繁华冲昏了头脑,开始抢劫富商的钱财,霸占官员的房子。甚至有一些士兵,因为一点小事就跟老百姓起冲突,动手打人。
黄巢一开始还管一管,队伍实在太大了,他根本管不过来。而且,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们,觉得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享受一点也是应该的。渐渐地,黄巢也放松了对队伍的约束。
他在长安城里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给自己起了个年号叫“金统”。他把皇宫里的美女、财宝都据为己有,每天都在皇宫里喝酒、赏花,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跟兄弟们同甘共苦了。
他还下令,凡是唐朝的官员,不管是好是坏,都要杀头。有一个叫郑畋的官员,本来想投降黄巢,可看到黄巢这么残暴,就偷偷跑了出去,组织了一支反抗军。其他地方的唐朝将领也纷纷响应,开始围攻黄巢的队伍。
黄巢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他以为打下长安就万事大吉了,可他忘了,老百姓跟着他起义,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换一个暴君来欺压他们。他想起当年写的诗,想起那些举着菊花旗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想起那些欢呼着迎接他进城的老百姓,心里充满了悔恨。
夕阳下的“僧衣客”:是归隐还是逃亡?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的队伍在各路唐军的围攻下,被迫撤出了长安。他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向东,想要回到山东老家,唐军紧追不舍,他的队伍越来越少。
在一个叫“泰山”的地方,黄巢的队伍被唐军包围了。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黄巢的兄弟们死伤殆尽,剩下他一个人。他穿着一身破烂的铠甲,躲在一个山洞里,看着外面的夕阳,心里一片茫然。他不知道该去哪里,该做什么。
就在这时,他听到山洞外传来了一阵钟声。他顺着钟声走出去,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寺庙。寺庙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法华寺”三个字。黄巢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
寺庙里的老和尚看到他,并没有感到惊讶。老和尚给了他一件僧衣,让他换上。黄巢穿上僧衣,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那个穿着黄金甲、威风凛凛的大齐皇帝,现在竟然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
老和尚对他说:“施主,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现在的你,不是什么皇帝,也不是什么义军领袖,只是一个看破红尘的僧人。”黄巢点了点头,留在了法华寺里。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黄巢这个“大齐皇帝”。但在民间,却流传着一首据说是黄巢写的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