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完之后,他自己都愣了一下——这哪是在说菊花,这分明是在说他自己。他觉得还不过瘾,又接着喊: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不第后赋菊》。如果说他之前写的《题菊花》还是“我要当青帝”的幻想,那这首诗就是赤裸裸的宣战书了。“百花杀”三个字,把他对朝廷的不满、对命运的不甘,全揉进了菊花里;“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直接画出了他将来带兵打进长安的画面——那时候,他的士兵们穿着金色的铠甲,就像这菊花一样,把整个长安都染成金色。

        写完这首诗,黄巢把笔一扔,转身就回了山东。他知道,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他就换一条路——一条能让他当上“青帝”,能让“菊花”开遍长安的路。

        盐帮里的“菊花旗”:把生意经变成起义术

        回到山东老家,黄巢第一件事就是跟他爹摊牌:“我不考科举了,我要干大事。”他爹一开始以为他落榜落傻了,直到黄巢把自己写的诗念了一遍,又把朝廷的苛政、老百姓的苦难掰扯了一遍,他爹才明白,这儿子是要起义。

        其实那时候的唐朝,不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样子了。皇帝唐僖宗整天就知道玩马球,把朝政交给太监田令孜。田令孜贪得无厌,苛捐杂税比山还重。再加上这些年天灾不断,河南、山东一带先是旱灾,后是蝗灾,地里的庄稼全被蝗虫啃光了,老百姓只能吃树皮、挖草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可官府呢?不仅不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催缴赋税。有个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把老百姓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抢走了,逼得老百姓只能逃到山里当土匪。在这样的世道里,起义不是黄巢一个人的念头,而是千万老百姓的心声。

        黄巢家是盐商,常年跟官府周旋,手里有一支私人武装——盐帮。这支队伍里的人,要么是跟官府有仇的盐贩,要么是走投无路的农民,一个个都勇猛好斗,而且熟悉各地的地形。

        黄巢把写的诗念给他们听,当听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盐帮的兄弟们眼睛都亮了。他们跟着黄家贩盐,天天提心吊胆,受够了官府的欺压,现在有黄巢这么一个有文化、有胆识的人带头,谁不愿意跟着干一番大事业?

        黄巢很聪明,他知道光靠喊口号不行,得有实际的行动。他先把家里的钱财拿出来,开仓放粮,救济附近的灾民。老百姓一看,黄家不仅不欺负人,还送吃的,都愿意跟着他。很快,黄巢的队伍就从几百人发展到了几千人。

        他还搞了一个标志性的东西——菊花旗。他让手下的人用黄布做旗子,上面绣着一朵大大的菊花。每次行军打仗,这面菊花旗都走在最前面。老百姓一看到菊花旗,就知道是黄巢的队伍来了,纷纷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支援。而官府的士兵一看到菊花旗,就吓得两腿发软,因为他们知道,这支举着菊花旗的队伍,就像秋天的菊花一样,生命力顽强,而且下手狠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