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元和6年就已经约定按照新的新模式选拔进士,并在国子监和各道开设补习班,所以这个工作相对好开展。在各县筹办初中,就涉及到经费问题,还有选择教师、寻找校址、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等内容,这就相对来说非常急迫。

        白居易跟李纯汇报了筹办筹办初中的难处后,李纯非常支持,同意让财税部建立专项教育经费,划拨给教育部管理,各县可以核算设立初中所需的经费,然后从每年需要上交的赋税中扣除。

        不光是初中的办学经费,以后高中、中专、小学、大学等办学经费,都可以由各地核算以后,汇总到教育部,经教育部、财税部批准后,直接从需上交朝廷的赋税中截留,中央一级的教育经费,由财税部直接拨付给教育部。

        关于初中校址的选择,难度也不大,可由朝廷下旨,让各县按照招生人数,选择合适的场所。

        相对较难的是招聘教师、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李纯考虑后决定,由教育部统筹负责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各县负责教育的县学来负责招聘教师,先期由县学兼任初中的校长,负责初中的组建和管理,待办学步入正轨后,再任命专门的初中校长。

        李纯确定好各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后,白居易就开始忙着抓落实,他也给教育部的三个官员进行分工,自己负责联系教育经费和组建初中学校,张籍统筹负责编写初中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王建则全力做好明年按照新式科举录取进士的事宜。

        按照李纯的要求,要在元和9年5月份按照新的模式选拔进士,在7月下旬就要录取初一的学生,教育部刚组建,就接到这么重要的任务,所有的人员都忙坏了。

        白居易不仅自己忙着筹备初中学校的事宜,还让部里的少卿杨巨源,带着部里的官员到各地进行督办、指导初中的设立。

        张籍更是忙的不可开交,带着另一个少卿崔韶,聚集了一帮学者,编写几个学科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编写的过程中,经常找李纯请示,力图让新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与李纯的规划相一致。

        王建负责的新模式科举,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具体的考核内容和标准,也是有点拿不准,也是组织了好几个专家进行研究,并多次请示李纯,才确定新科举的考核模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