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从林凡店里换的货,他说“孩子甜了,生意才甜”。陈姨的早点车则是老街的“晨钟”,每天五点半准点推出来,煤炉上的铁锅冒着白汽,豆浆两毛钱一碗,油条五分钱一根,

        最近还多了块写着“茶叶蛋五毛钱俩”的硬纸板。陈姨总说自己的茶叶蛋是“秘方”,用八角、桂皮煮上整夜,连汤都透着香,林凡去进货前,总爱来买两个当早饭。

        这年正是个体经济从政策松绑里“冒尖”的年头,据当时的《经济日报》报道,1993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已突破1766万户,南方沿海地区更是掀起“开店热”。

        老街半数人家拆了院墙开铺子:张叔家的裁缝铺添了台二手缝纫机,能做当时流行的“萝卜裤”;

        赵婶把自家堂屋改成了杂货店,卖些针头线脑和小孩玩具;连巷口的老王都摆起了水果摊,推着木板车在街上来回吆喝。

        但林凡守着的小店始终只卖童装、玩具和文具——货架最上层摆着散装的水果硬糖,用三个玻璃罐盛着,分别标着“橘子味”“香蕉味”“草莓味”,那是笑笑最喜欢的零食,林凡总怕她偷吃,却又忍不住每天多放两颗在她的小口袋里;

        中层是肥皂、火柴、针线包,都是每周三清晨去市区南门批发市场批的货,肥皂每块比供销社便宜一毛钱,针线包五毛钱一个,里面有六根不同颜色的线,老街的媳妇们都爱来这儿买;

        最下层堆着几箱娃哈哈,箱角总被蹭得发白,批发价一块二一瓶,卖一块五,利润薄得很,但林凡一直没涨价——

        他知道老街的孩子都爱喝,多赚那三毛钱,心里不踏实。

        林凡既当爹又当妈,带着五岁的笑笑过活已有大半年。

        店里的红木算盘旁总放着笑笑的小画本,画本的封面是粉色的塑料皮,边角被磨得卷了边。里面歪歪扭扭画着不少小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