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雨雾里的牵挂

        1993年的春天,南方的梅雨季比往年早了近半个月。

        雨丝像被扯碎的棉絮,裹着华南地区特有的潮气黏在皮肤上,凉得能渗进骨头缝里——

        清晨推开窗,老街的青石板上总蒙着一层薄苔,踩上去能听见“滋啦”的轻响,墙角的爬山虎被雨水泡得发亮,连空气里都飘着股潮湿的霉味。

        从市区往老街的三里石子路还没铺水泥,坑洼里积的雨水能映出头顶的槐树影,自行车轮碾过时,时常溅起指甲盖大的泥点:

        泥点里混着路边老槐树的枯黄落叶,还有偶尔从供销社后门飘来的、“蜂花”牌廉价肥皂的淡香——

        那是供销社里卖得最好的日用品,一块五毛钱能用上半个月,老街主妇们总爱趁着雨小的时候,攥着零钱来囤货。

        林凡的“便民小铺”就嵌在老街中段最热闹的拐角,左边是修鞋的李伯摊,右边是卖早点的陈姨推车。

        木质招牌是前两年请巷尾的老木匠做的,“便民”二字的红漆早已褪得露出深褐色木纹,只在笔画拐角处还剩点艳色,却在灰蒙蒙的雨雾里,透着比周遭更浓的烟火气。

        李伯的修鞋摊总摆着个掉漆的铁皮盒,里面装着大小不一的鞋钉和磨得发亮的顶针,他修鞋时总爱哼着粤剧片段,手上的老茧能把粗麻绳磨得发烫;

        今年开春后,他在摊旁支起了卖袜子的木架,“天鹅牌”棉袜一块钱三双,常有放学的孩子拉着家长的手来挑,李伯总会多送颗水果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