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西头“童乐屋”老板咬牙把外套降到35元,可成本就要32元,月利润从8000元暴跌到不足2000元,连房租都快覆盖不了;
“宝贝衣橱”更惨,降价后每件衣服利润仅剩3元,还得承担库存损耗——
有次进的50件牛仔裤,因面料是回收棉,顾客穿一周就开线,退回来12件,最后老板索性挂出“转让”招牌,转行去开了水果店。
林凡的“笑笑童装店”刚开半年,就被这场价格战挤压得门可罗雀。九月的一个傍晚,县城已经有了凉意;
他守着空荡荡的店铺直到七点,只卖出3件特价短袖,日销量不足20件的日子已持续半个月。
对面钱老西的门店里,家长们挤在货架前挑衣服,孩子们拿着19元的短袖打闹,对比之下,他的店里连试衣间的灯都没开过。
林凡攥着泛黄的账本叹了口气:账本上记着每月4500元的房租,进货时欠批发商的2万元还没还,货架上的衣服因没人翻动,边角都起了皱。
他盯着那些皱巴巴的衣服,突然打定主意:不跟低价拼消耗,要靠“品质+服务”凿出一条差异化的路。
林凡靠在县城童装店的玻璃柜台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货架上一件印着小熊的卫衣——面料摸起来像砂纸,领口的螺纹一扯就松垮,是上周从尾货市场收来的便宜货。
窗外,卖菜的张婶正领着孙女进店,孩子的袖口磨得发亮,小手一直揉着胳膊:“奶奶,痒。”
张婶拿起那件小熊卫衣,又放下,指尖在标签上蹭了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