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蓝图与他自身的实践相互印证、碰撞,让他对“可靠性”和“短板”的理解,超越了个案层面,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洞察。
“永革,继业,还有两位同志,”赵四停下脚步,声音清晰地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们的目标,不是被动地汇总问题,而是要主动地‘预见’问题。”
“我们要找的,是那些可能卡住国家重要项目脖子、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共性基础难题’。”
他走到一块临时架起的黑板前,拿起粉笔:“举个例子,我们在一重厂和洛拖都遇到过大型锻件热处理变形的问题,在江南厂碰到过精密齿轮箱的失效。表面看是不同设备、不同工艺,但背后可能都指向几个共性的基础环节:”
他在黑板上写下几个词:
“一、大型构件残余应力控制与消减工艺。”
“二、高性能合金钢的纯净度与组织均匀性。”
“三、极端工况下(重载、高温、高磨损)的润滑与密封技术。”
他又画了一条线,连接到另一边:
“再看电子管厂和雷达基地,磁控管的早期失效,根源除了环境因素,更深层的是:”
“四、高纯、超细特种功能材料(如阴极材料、封装材料)的制备与稳定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