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中文 > 综合其他 > 明末隐龙 >
        “明天起,让汤若望着手办新式学堂。”林宇眼里闪着野心的光,“先教天文历法,让老百姓知道西洋学问能精准预测节气。每月朔望,在文庙前竖起浑天仪模型,当着众人面推演月食时刻,误差不超过半盏茶功夫。"他抬手比划着仪器运转的轨迹,"再教几何算术,用勾股定理丈量田地边界,算得比老账房先生快三倍,学了就能盖出冬暖夏凉的洋楼。"

        说到此处,他将折扇重重拍在八仙桌上:"还有,整个重庆府,12岁以下的孩子必须上学!"窗外蝉鸣突然歇了声,他踱步到窗边,望着街巷里嬉闹的孩童继续道:"凡送孩子入学的,按人数减免赋税——一个孩子减三成,两个减六成,三个直接免徭役!但谁敢不送,除了加倍征税,还要把姓名刻在城门口的黑榜上,让十里八乡都知道这户人家耽误子孙前程!"”

        柳如烟瞪大了眼睛:“主人,这么大动静……”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林宇将茶盏搁在窗台上,青瓷与青石相触发出清响,惊飞了檐下栖着的夜枭。他凝视着窗外浓稠如墨的夜色,烛火在背后将身影拉得老长,"你看那些私塾里摇头晃脑的孩童,现在种下知识的种子,十年后这些孩子就是咱们革新蜀地的主力军。"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杯沿烫出的云纹,他声音渐沉,"西洋的蒸汽轮船能破浪千里,留洋归来的学生却发现故土连条像样的铁路都没有。咱们要建新式学堂,既教他们测算星辰轨迹、绘制机械图纸,更要让他们从小浸润蜀地风骨。等这些吃着岷江米长大的孩子,既能用洋人的学问开眼看世界,又把经世济民的根扎在故土,将来蜀地才能真正站起来,在朝堂上争得一席之地。"

        柳如烟看着意气风发的林宇,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一场拿知识当诱饵、拿利益当钩子的博弈,已经悄悄开场了。而汤若望这个漂洋过海来的传教士,还不知道自己马上要变成这场博弈里最重要的棋子。

        夜越来越深,书房里的烛火还亮着。林宇重新拿起《几何原本》,眼神里又贪婪又坚定。在他的盘算里,蜀地的将来不该只有烧香拜佛的寺庙道观,更得有书声琅琅的学堂,还有靠西洋学问建起的坚固城池。至于上帝的福音能不能在这儿传开,早就不在他考虑范围内了。

        当林宇命人将推行义务教育的告示贴满重庆府的城墙时,晨雾还未散尽。告示边角被露水洇湿,墨迹晕染开来,但上面工整的字迹依然清晰夺目:

        “重庆府义务教育令:凡十二岁及以下孩童,均须入新式学堂就读。即日起,送学家庭可享三重厚惠——其一,按入学孩童数量减免赋税,最多可免全年税赋半数;其二,学堂提供笔墨纸砚与书籍,三餐皆备温热饭食;其三,学业优异者,可获官府颁发‘勤学章’,凭此章可优先获得工坊学徒名额、参与官府差事选拔。

        或问:读书于百姓何益?答曰:学堂教授格物算术,可助丈量田亩、计算盈亏;天文历法之学,能精准预测节气,不误农时;更有西洋先进之术,日后可建造坚船利炮,保我巴渝平安。昔时读书乃富贵专享,今官府倾尽全力,只为让寒门子弟亦能通古今、晓中外,他日成为栋梁之材,改换门庭。

        另有严令:拒学者赋税翻倍,且于乡邻间公示批评;阻挠他人送学者,以扰乱教化论处。教育乃强国根本,望我府百姓,莫失此千载良机!”

        挑着菜担的老农伸长脖子辨认,竹扁担压得咯吱作响,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困惑与不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