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
翰林院“显眼包”沈一贯率先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官员皆不愿任州县官,实乃因迁转无期所致,当下我大明有县令一千余人,最终能擢升知府者不足半成,朝廷应打破‘京官重、外官轻’之观念,对州县官也进行特例擢升,而非独对翰林实行特例……”
听到最后一句,沈念隐隐觉得沈一贯在针对自己。
不过当下朝廷最容易擢升的官员确实是翰林官,其次是科道言官。
至于州县官。
数量太多,又远在地方,且需要长期任职一地,方能看出才能。
仕途擢升往往机会有限。
沈一贯说完后,吏部的一名郎中便站了出来。
“陛下,我朝有州县官数千人,即使特例擢升也仅限于几十人,沈编修之策非涵盖所有人,并非良策,臣建议,与其特例擢升,越级提拔,不如为州县官减负,当下,州县官除了钱粮刑名外,还需管水利桥路、赈灾剿匪等,此等事宜理应归于省府……”
很快,又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