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村口就传来卡车的轰鸣声。一辆厢式货车停在合作社门口,车身上印着“省妇女创业基金”的字样。

        “柳青同志是吗?”女司机跳下车,递过单据,“5万株金丝柳组培苗,请签收!”

        柳青愣住了:“5万株?我们只申请了1万...”

        培训班上课时妇联工作人员了解到种苗困境说协调想办法解决,没想协调到这么多。

        “妇联特别追加的。”一个柔和的声音从副驾传来。县妇联主席王大姐笑着下车,“省里听说咱们妇女搞柳编产业,特别支持!”

        打开车厢,整齐的育苗盘里,嫩绿的组培苗像婴儿般娇弱。每片叶子都晶莹剔透,需要特殊温控运输。

        “太好了!”张磊兴奋地计算,“5万株正好够一百亩地的初始密度!”

        但爷爷皱起眉头:“温室里长大的娃娃,经不起风吹日晒。”

        果然,专家查验后指出:这些组培苗驯化期需要两个月,直接露天种植成活率几乎为零。

        “搭建驯化棚吧。”周教授建议,“但要控制成本...“

        “用老法子搭荫棚!”爷爷说,“竹骨草帘,透气又省钱。”

        村民们立即行动。男人上山砍竹,妇女编织草帘,孩子们收集稻草。不到三天,百亩坡地上出现数十个古朴的驯化棚,远看像一片远古部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