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最后,是她关切的询问。他放下信纸,目光望向窗外远山那片绚烂的枫红,心中有了主意。

        第二天,他抽空去了后山。枫叶正红得热烈,在秋阳下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他仔细挑选了一片形状完好、颜色最为饱满鲜艳的枫叶,小心地采摘下来,夹在厚厚的书本里压平。

        晚上,煤油灯下,他铺开信纸准备回信。他先回应了她的分享:“照片收到,拍得很好。学校环境优渥,你能适应愉快,甚好。糖醋排骨想必可口,辣酱佐餐开胃,然辛辣之物,亦需适量。”语气平和,带着长辈般的关切,却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亲近。

        接着,他分享了自己的近况,话语朴实:“秋收已毕,稻谷入库,近日农活稍闲,帮村东头李叔修缮了犁铧,旧物利用,倒也妥帖。”寥寥数语,勾勒出他勤劳、手巧的形象,也展现了乡村生活互助的一面。然后,他提到了她寄来的药:“你寄来的伤药甚有效验,前日搬运谷垛不慎划伤手臂,敷之痛楚立减,伤口愈合亦快。费心了。”这句话,既表达了感谢,也含蓄地透露了自己曾有的小伤,带着一丝微妙的依赖感。

        最后,他写道:“近日山间枫叶正红,色泽浓艳,随信附上一片,知你素喜秋色,可夹书页间,略睹山中秋光。”他没有过多渲染,只是平淡地陈述,但这份“略睹山中秋光”的心意,却细腻而真挚。

        他将那片压得平整、红艳如火的枫叶小心地夹入信纸中,封好信封。

        当凌霜在宿舍里收到这封回信时,她迫不及待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片来自姜家坳后山的枫叶。叶片红得那么纯粹,脉络清晰,仿佛还带着山间的清冽气息。她小心地捏起叶片,对着灯光仔细看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记得,记得她喜欢秋天的色彩。这片小小的枫叶,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传递他的牵挂和那份无声的浪漫。

        她读着他的信,看到他描述帮邻居修犁铧,想象着他专注劳作的样子;看到他提到伤药有效,既心疼他受伤,又欣慰药能帮到他。信中的语气依旧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踏实、细致和淡淡的关怀,让她觉得无比安心和温暖。

        她没有再写长篇大论讨论学问,而是提笔分享了她看到枫叶的喜悦,询问李叔的犁铧修得如何,叮嘱他以后劳动要更加小心。信的末尾,她写道:“枫叶很美,我已夹在最喜欢的书里。见叶如面,望珍重。”

        就这样,书信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传递着思想的火花,更流淌着日常生活的温暖细流。一张照片,一片枫叶,一句关于饭菜的闲聊,一声对劳作的叮嘱……这些平淡的分享,看似琐碎,却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滋润着彼此的心田,让那份跨越山河的情感,在真实的烟火气中,生根发芽,愈发坚韧而深厚。他们分享的不仅是生活,更是彼此生命中点滴的参与感和那份“我与你同在”的默默支撑。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