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戳心的是“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想想那个画面:天刚蒙蒙亮,江边还有雾,媳妇裹着厚头巾,站在码头的石头上,眼睛盯着江面。远处来了一艘船,她赶紧踮起脚,手搭在额头上看——“是不是他的船?”船近了,不是,她的肩膀垮下来,叹了口气;过一会儿又来一艘,她又凑过去看,还是不是……一天下来,错认了好几艘船,最后太阳落山了,空着手回家,连饭都没心思做。
刘采春在绍兴演出时,就见过这样的场景。有个年轻媳妇,每天都来江口等,手里攥着丈夫临走时给她的木梳。有次一艘挂着“扬州”旗子的船靠岸,她以为是丈夫回来了,跑过去喊,结果船上下来的是个陌生男人,她红着脸道歉,转身就哭了。刘采春看在眼里,回去就把这个场景写进了词里。
有次演出,台下有个老秀才跟刘采春说:“姑娘,你这词比那些文人写的‘闺怨诗’好多了!他们写‘思君令人老’,太笼统了;你写‘错认几人船’,一看就知道是真见过、真懂的。”
刘采春笑着说:“我哪懂什么诗啊,就是把我看见的、听见的,唱给大家听。那些媳妇的苦,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刻在脸上的,我把它们唱出来而已。”
剩下的四首:句句都是过日子的苦,句句都是真心的盼
除了这两首,刘采春的《啰唝曲》还有四首,每首都藏着老百姓的日子。
第三首写: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第158章刘采春的《啰唝曲》唱哭江南媳妇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