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护摸了摸小孩的头,说:“等你长大了,遇到一个很喜欢的人,后来又不见了,你就懂了。”

        晚年的崔护,活得像他写的诗——平淡,却有味道。他不再关心朝廷的事,也不再想自己的官衔,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院里的桃花开,听着邻居的笑声,偶尔写几句诗,记下来的都是生活里的小事:比如今天喝了一碗好粥,比如邻居送了他一筐桃子。

        公元846年的春天,崔护坐在藤椅上,看着院里的桃花,突然笑了——他想起了50年前长安城南的那个姑娘,想起了岭南的老百姓,想起了自己走过的路。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没白活:当了好官,写了好诗,还遇到了那么多好的人。

        那天晚上,崔护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74岁。

        他死后,家人在他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诗集,诗集的最后一页,写着几句话:

        “一生为官,只求无愧于心;

        一生写诗,只求无愧于情。

        长安城南的桃花还在,我便也还在。”

        我们再读《题都城南庄》,读的不只是崔护的一场春天,更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长安城南”,都有一片“人面桃花”。

        或许,这就是崔护留给我们最好的东西——不是那首诗,而是那种“做人实在,做事尽心,心里有温度”的生活态度。就像长安城南的桃花,每年都会开,每年都会提醒我们: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最初的自己,别忘了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人和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