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有什么用呢?江采萍再也看不到了。她像一株被烽火烧了的梅,根还在,可花已经落了,再也开不起来了。
梅魂不朽:一首诗,一朵梅,留在盛唐的记忆里
江采萍死了,她的诗、她的梅,却留在了盛唐的记忆里。
后来的文人,都爱写她。有人写“梅妃昔在昭阳殿,笑倚梅花醉春色”,回忆她得宠时的样子;有人写“上阳宫里三千怨,却为梅花一断魂”,可怜她失宠后的寂寥;还有人写“井畔残梅犹带雪,此身原是玉精神”,赞美她投井时的高洁。
她的《谢赐珍珠》,成了唐代宫怨诗里最有名的一首。后来的宫女,要是被冷落了,都会偷偷念这首诗——“何必珍珠慰寂寥”,说出了多少宫廷女子的心里话:她们要的不是珠宝,是真心,是被记得,可在这深宫里,真心比珍珠还难得。
而她爱的梅花,也成了她的象征。现在去莆田,还有人说江家小院的梅树是她栽的;去长安,虽然上阳东宫早就没了,可还有人会指着大明宫的方向,说“以前那里有个梅妃,像梅花一样清雅”。
江采萍的一生,其实是盛唐宫廷女子的缩影——她们像花一样,被皇帝喜欢时,就被捧在手心;不喜欢时,就被扔在角落,甚至在乱世里被遗忘。江采萍不一样,她像梅一样,即使被冷落,也不迎合、不低头;即使要死,也保持着自己的高洁。
她没争过杨贵妃,也没怨过唐玄宗——她用一首《谢赐珍珠》,写下了自己的哀愁;用一纵身的决绝,守住了自己的尊严。就像梅花,不管是开在繁华的梅阁,还是落在冷清的东宫,甚至凋零在乱世的井里,都始终带着那股清香气,让人忘不了。
再读《谢赐珍珠》,好像还能看见那个穿着素裙的女子,站在上阳东宫的冷院里,对着一斛珍珠,写下那句“何必珍珠慰寂寥”。她的字里行间,没有恨,只有哀——哀自己的命,也哀这深宫里所有女子的命。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