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她化用了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洞庭湖的叶子落了,秋天来了,我想你,可你在万里之外。
这里的“君”,哪是真的丈夫?是她渴望的自由,是她再也回不去的“普通人的生活”。她生在官宦家,长在掖庭,后来又困在宫廷,一辈子没体会过“不用看别人脸色”的日子,所以才会写“思君万里馀”——想念那个“自由的自己”,远得像在万里之外。
中间“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这两句最戳心。
她住的宫殿,锦被是绣着金线的,屏风是嵌着宝石的,晚上露水下来,锦被再香也觉得冷;月亮落了,屏风后面空荡荡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冷,不是天气冷,是心里冷——她管着文坛,处理着政务,看似人人都敬她,可没人真的懂她。
韦后想利用她争权,安乐公主想让她写诏书封自己为“皇太女”,太平公主也想拉她入伙,她像个棋子,被人摆来摆去,连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
有次她跟宫女说:“晚上睡觉,总觉得被子里有风,再厚都暖不热。”宫女以为她是怕冷,给她加了床被子,可她还是说冷——她冷的不是身体,是心里空得慌。
后面“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更写出了她的矛盾。江南曲是轻快的,是采莲女唱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是她向往的生活;蓟北书是寄给远方的信,是她对“真情”的渴望。她想奏江南曲,却又忍不住想写信——她既想逃,又想抓住点什么,可最后发现,不管是曲还是信,都解不了她的孤独。
最后“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她说实话了:信里没别的,就是难过,难过自己一辈子都在“分离”——跟家人分离,跟自由分离,跟真情分离。
这首诗传到宫外,有人说“上官昭容也会想男人?”,可懂她的人知道,她想的不是男人,是那个没被权力裹挟的自己。她把宫墙里的孤独,写得那么柔,又那么痛,让后来的人读了,都能想起那个站在高楼上评诗的女人,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委屈。
落幕:诗稿比权力长,47岁的血色黄昏
景龙四年(710年)的夏天,长安的天特别热,宫里却冷得像冰。唐中宗被韦后毒杀了,韦后想当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而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带着人,发动了“唐隆政变”,要杀韦后和安乐公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