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写的是韦庄年轻时的一段爱情悲剧。那年花下,他认识了“谢娘”,两人在水堂边约定终身,可后来因为战乱,被迫分开,从此再也没见过面,成了“异乡人”。

        “携手暗相期”,是爱情里最甜的承诺;“相见更无因”,是爱情里最苦的结局。韦庄没写他们为什么分开,没写自己有多痛,就写了“记得”和“惆怅”,可这种“留白”更让人难受——有些爱情,不是不爱了,是错过了,是再也见不到了,这才是最让人意难平的。

        从晚唐到宋朝,他架起了一座“文学桥”

        韦庄这辈子,不仅自己写得好,还为中国文学“铺了路”。他的诗和词,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晚唐的乱世,一头连着宋朝的繁华,承上启下,缺一不可。

        诗作:唐末社会的“活史料”

        韦庄的诗,是研究唐末社会的“宝藏”。《秦妇吟》写了黄巢起义的惨状,《悯耕者》写了农民的苦难,《忆昔》写了贵族的奢靡,《台城》写了王朝的衰败——这些诗,比正史里的“官样文章”更真实,更接地气。

        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唐末,都要翻韦庄的诗:想知道长安被攻破后的样子,看《秦妇吟》;想知道农民的生活,看《悯耕者》;想知道当时的社会矛盾,看《忆昔》。可以说,没有韦庄的诗,我们对唐末的了解,会少了很多“烟火气”,少了很多“人情味”。

        词作:花间派的“清流”,宋词的“引路人”

        韦庄是“花间派”的代表,可他跟温庭筠不一样——温庭筠的词是“浓妆”,华丽却没灵魂;韦庄的词是“淡妆”,朴素却有骨血。他开创了“主观抒情”的词风,让词从“别人的剧本”变成“自己的心声”。

        后来的李煜,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把亡国之痛写进词里,受了韦庄的影响;苏轼写“十年生死两茫茫”,把悼亡之痛写进词里,也受了韦庄的影响;甚至李清照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那种直白的抒情,也能看到韦庄的影子。

        他的词集《浣花词》,在宋朝特别火,柳永、秦观这些婉约派词人,都把《浣花词》当“教科书”看。可以说,没有韦庄打破“艳科”的传统,就没有后来宋词的“百花齐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