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首词,他把笔放下,对着油灯发呆。窗外的雪还在下,可他觉得心里暖烘烘的——那个骑马倚桥的少年,没随着岁月老去,而是活在了他的词里,活在了江南的春光里,活在了后来每一个读这首词的人心里。

        千年后再看:那个少年,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

        现在再读“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你还觉得这只是韦庄的个人回忆吗?

        不,这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

        我们都有过“春衫薄”的时候——穿着喜欢的衣服,以为日子会一直这么轻松;我们都有过“骑马倚桥”的自在——不用愁房贷车贷,不用愁工作加班,只想着今天去哪里玩,明天和谁见面;我们也都有过“满楼红袖招”的悸动——可能是学校里女生递来的纸条,可能是公司里同事善意的微笑,那些简单的快乐,当时觉得“没什么”,后来才明白有多难得。

        韦庄厉害的地方,不是写出了自己的青春,是写出了所有人的青春。晚唐的乱世里,他见过太多生离死别,见过太多尔虞我诈,他偏偏把最清亮的“少年时光”写了下来——就像在满是灰尘的抽屉里,藏了一颗糖,多年后拿出来,还是甜的。

        青春从来不会消失,它换了种方式,活在每个“少年”的身上,活在“骑马倚斜桥”的意境里,活在我们每次“回忆青春”的心动里。

        就像韦庄在词的最后写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不是不想还乡,是怕一还乡,就会想起当年的自己,想起那个骑马倚桥的少年,想起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我们还能想起那个少年,我们还能被“骑马倚斜桥”打动,青春就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

        毕竟,谁还没做过那个“倚在桥上,被全世界温柔以待”的少年呢?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