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却忆江南乐”:晚年油灯下,他把青春写成了词
韦庄这辈子,活得挺“折腾”。
离开江南后,他回了长安,接着考科举,可考了一次又一次,都没考上。后来黄巢起义爆发,长安城里火光冲天,他跟着逃难的人群,一路往西跑,差点饿死在半路上。再后来,他跑到四川,投靠了王建,五十岁才考上进士,当了个小官,直到最后成了“前蜀宰相”。
官是越当越大,可他心里的“江南”,却越来越清晰。
晚年的时候,他住在成都的官署里,窗外是蜀地的高山,他总想起江南的小桥;桌上摆着山珍海味,他总想起秦淮河畔的小笼包;身边的人都对他毕恭毕敬,可他总想起当年倚在桥上,姑娘们挥着红袖的样子。
有一年冬天,成都下了场大雪,他坐在油灯下,手都冻得发抖,却想写点什么。铺开纸,拿起笔,第一个念头就是“江南”——于是他写下了《菩萨蛮》的第一句:“如今却忆江南乐”。
“如今却忆”,这四个字里藏着多少遗憾啊!当年在江南的时候,他觉得那种“乐”是天经地义的——春天可以骑马,夏天可以划船,秋天可以赏月,冬天可以喝酒,身边有朋友,有红袖,有说不完的话。
当时的他,哪里懂啊?总觉得日子还长,总想着“以后还有机会”,谁能想到,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他接着写“当时年少春衫薄”——油灯下,他仿佛又看见那个穿浅青春衫的自己,骑着马,倚在斜桥上,马啃着草,他啃着糖,阳光洒在身上,暖得让人想睡觉。可再一抬头,油灯的光晃了晃,眼前有冰冷的墙壁,还有手里那支快写秃了的笔。
然后是“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他写得很慢,每个字都像是从心里抠出来的。他想起那匹枣红马,不知道后来被卖到了哪里;想起那座斜桥,不知道有没有被战火毁了;想起那些挥红袖的姑娘,不知道她们后来过得好不好。这些念想,他没法问,也没法找,只能写在词里,当成给青春的“回信”。
最后一句,他写“如今漂泊思旧游”——是啊,漂泊了一辈子,才明白当年的“旧游”有多珍贵。那些日子,不是“乐”,是“珍宝”,是他在乱世里抓不住的“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