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陆羽:把茶煮进诗里的“茶圣”
唐代宗大历年间的一个清晨,竟陵(今湖北天门)的西江边,雾还没散,一个穿粗布长衫的男人蹲在江边,手里拿着个瓦罐,慢悠悠地接水。他头发有点乱,胡子也没刮,眼睛亮得很,盯着江水看,像在琢磨什么宝贝。
这人就是陆羽——后来被人尊为“茶圣”的主儿,这会儿刚从江南考察茶区回来,一到家就直奔江边,就想用故乡的西江水,煮一壶刚采的新茶。
水接满了,他在江边支起小泥炉,捡了几块干柴点燃,瓦罐架在上面。等水开的功夫,他从布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刚写好的诗稿,念了两句: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声音不高,却顺着江风飘得远,连早起打鱼的老船夫都听见了,喊他:“陆小子,又在念你那‘不羡’诗呢?”
陆羽笑着应:“李伯,这诗里有好茶的味道,等会儿煮好了,给你尝尝!”
谁能想到,这首只有34字的《六羡歌》,后来成了陆羽一生的“名片”——不羡黄金,不羡官帽,只羡故乡的西江水,只爱手里的这杯茶。
他这辈子,没当过官,没发过财,却凭着对茶的痴,写出了《茶经》,更把茶的哲思,藏进了短诗里,让后人一喝茶,就想起那个蹲在江边煮茶的淡泊身影。
寺庙里的“叛逆煮茶童”:不羡佛经,只恋茶烟
陆羽的茶缘,打小就带着股“叛逆”劲儿。他是个弃婴,刚生下来就被扔在竟陵的西江边,是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把他捡回去的,给取名“陆羽”,意思是“江边捡到的孩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