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被说得哑口无言,赔了商贩的钱,还跟崔护道了歉。从那以后,长安的夜市太平了,小商贩们都说:“崔市长是个敢替我们说话的官。”

        后来崔护去岭南当节度使,难度更大——岭南那时候是“蛮荒之地”,气候湿热,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经常闹矛盾。崔护到任后,没先搞“大工程”,而是先带着随从走遍了岭南的各个州县,跟少数民族的首领聊天,问他们需要什么。

        他发现少数民族最缺的是粮食和医生——因为气候不好,庄稼长不好,生病了也没人治。崔护立马从北方调了稻种,教他们种水稻;又在每个州县建了“惠民药局”,请医生给老百姓看病。有个少数民族首领感动得说:“以前的官来了,要我们交税;崔大人来了,却给我们送粮食、送医生。我们以后一定听朝廷的话。”

        在岭南的几年,崔护没打过一场仗,却让岭南的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朝廷好几次想调他回长安当更大的官,崔护都拒绝了——他说:“岭南的老百姓还需要我,我不能走。”

        长安城南的一场春天:《题都城南庄》里的永恒怅惘

        崔护这辈子,当官清正,做人实在,可真正让他被记住的,不是他的官衔,而是他年轻时在长安城南写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那是贞元十二年(796年),也就是他刚考上进士的那年春天。考完试后,崔护心里松快,骑着马在长安城南瞎逛。那天太阳特别毒,走了没多远,他就觉得喉咙干得像要冒烟。正好前面有个小院,院里飘着桃花香,崔护就下了马,上前敲门。

        敲了好几下,才有个姑娘的声音从里面传来:“谁呀?”

        崔护说:“我是赶考的书生,路过这里,想讨碗水喝。”

        门开了,崔护抬头一看,愣住了——院里的桃花开得正艳,姑娘站在桃花树下,穿着浅粉色的裙子,手里端着一碗水,笑盈盈地看着他。阳光洒在姑娘脸上,也洒在桃花上,崔护觉得,这春天里最美的东西,都在这院里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