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结束后,茶宴的重头戏——新茶斗试就开始了。十几个茶罐摆在台上,里面装着今年各地送来的新茶:有顾渚山的紫笋茶,有宜兴的阳羡茶,有长兴的罗岕茶,还有杭州的径山茶。每个茶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产地和采茶日期。

        陆羽是评判官,坐在台中央,面前摆着一套茶具。他先拿起第一个茶罐,是顾渚紫笋茶,干茶呈雀舌形,颜色墨绿中带点紫,放在鼻尖闻了闻,轻轻点头;接着是阳羡茶,条索细长,颜色翠绿,香气比紫笋茶淡一点。“斗试得看四样,”陆羽跟众人解释,“一是干茶的外形,二是茶汤的颜色,三是香气,四是滋味,一样都不能少。”

        茶工们很快泡好了茶,分送到每个评判面前。陆羽端起紫笋茶的茶盏,先看茶汤——碧绿透亮,没有一点杂质;再闻香气,闭上眼睛细嗅,兰花香里带着点蜜味儿;最后抿了一口,在嘴里含了几秒,慢慢咽下去,然后跟颜真卿、李栖筠说:“这茶回甘长,咽下去后,喉咙里的甜能持续半分钟,是好茶。”

        轮到阳羡茶时,陆羽品了一口,皱了皱眉:“香气是足,但回甘短,还差了点意思。”旁边的茶商赶紧解释:“今年宜兴那边雨多,茶叶的甜度确实不如往年。”陆羽点点头,没再多说,继续品下一种。

        就这样,一泡一泡地品,一评一评地记,过了一个多时辰,结果终于出来了——顾渚山的紫笋茶凭着“形美、色绿、香高、味醇”,再次当选“茶王”!

        台下顿时爆发出掌声,茶农们尤其激动,老茶农抹着眼泪说:“咱们没白辛苦!这紫笋茶,就是咱们顾渚山的骄傲!”颜真卿站起身,端着茶盏说:“今日的茶王,不仅是紫笋茶的荣耀,更是所有茶农的荣耀——他们凌晨上山,顶着露水采茶;白天围着热锅炒茶,汗流浃背,没有他们,就没有咱们杯里的好茶。我提议,咱们先敬茶农一杯!”

        众人纷纷举杯,朝着制茶坊的方向敬了一杯。茶农们听见了,都笑着挥手,眼里闪着光。

        接下来,大家就围着桌子畅饮新茶,品尝菜肴。颜真卿跟李栖筠碰了碰杯:“明年咱们还来,到时候我请你喝我自己种的茶,就在官署的后院,今年刚栽的。”李栖筠笑着应:“好!我也把宜兴最好的茶带来,再跟你比一场!”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茶宴还没结束。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宴会厅里,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了层银。众人的笑声、酒杯碰撞的声音、偶尔响起的诗句,混着茶叶的香气,飘出贡茶院,飘向顾渚山的深处。

        中晚唐的茶宴,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它是颜真卿、皎然、陆羽们用茶串起的情谊——诗在茶里,情在茶里,对生活的热爱也在茶里;它也是大唐茶文化的缩影——从采茶到制茶,从品茶到斗茶,每一步都透着细致和讲究。

        后来,有人把顾渚山的茶宴写进了书里,说“大唐茶事之盛,莫过于顾渚春宴”。直到现在,咱们喝着春茶,想起当年那盏紫笋茶,仿佛还能看见中晚唐的春风里,一群文人围着茶炉,笑着联句,把日子过成了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