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儿,他从怀里掏出纸笔,趴在栏杆上就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第102章王之涣诗中边塞与哲思的共生密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的是他看见的景,简单直白,没有华丽的词藻,可“白日尽”的时间流逝,“黄河入海”的空间辽阔,一下子就把格局打开了;后两句是他心里的悟,从“看景”变成了“做人”——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得再往上走一层楼;想要实现更大的理想,就得不断往上走,不被眼前的困境困住。

        这首诗很快就传开了。有个秀才,科举考了五次都没中,心灰意冷地登上鹳雀楼,看见墙上题的这首诗,一下子就哭了——他想起总抱怨命运不公,却没想过,自己是不是真的下了足够的功夫,是不是真的“更上一层楼”了。后来他回到家,重新苦读,第六次考试,终于中了进士。

        王之涣自己,也把这首诗当成了人生的信条。辞官后的十五年里,他走了很多地方,有时候住在山里的寺庙,有时候借宿在老百姓家里,日子过得清贫,可他从没抱怨过。

        有一回,他在华山脚下的村子里,跟着老农下地种麦,太阳晒得他汗流浃背,手上磨出了水泡,老农过意不去,说:“先生是读书人,哪能让您干这粗活?”王之涣笑着说:“往上走,不只是读书做官,种地也是一种‘更上一层楼’——我以前不懂地里的事,现在懂了,不就是进步吗?”

        后来他到文安做县尉,管的都是些琐碎事:收税、调解邻里纠纷、帮老百姓修水渠……有人说:“王先生,您当年在衡水做主簿,现在又做县尉,都是小官,委屈您了。”

        王之涣却不觉得:“官不分大小,能为老百姓办事,就是‘更上一层楼’。”他审案子,不摆官架子,总是把人请到院子里,坐着聊天,聊着聊着就把事儿解决了;他修水渠,光着脚在泥里踩,跟老百姓一起干,手上的茧子比老农还厚。老百姓都说:“王县尉不像个官,倒像个邻家大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