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画面:***热,农民们笑着割麦、缫丝,看似欢喜,其实心里早慌了——麦堆在场上,丝绕在轴上,他们知道,这些全要交给官家,自己一口吃不上,一件穿不上,能保住家里的牛,不被逼着去城里卖掉,就算烧高香了。

        王建当县丞时,跟着差役去收税,见过一户农民——男人刚割完麦,就抱着麦袋往官仓跑,女人在家哭着摸牛的头,牛好像知道要被卖,一个劲蹭她的手。王建问女人:“为啥不留下点麦?”女人说:“留了就交不够税,差役会拆房子的。”后来他写《田家行》,特意把“且免向城卖黄犊”这句放在最后——这不是“希望”,是农民最低的“求生欲”。

        士兵:去时像送死,回时只剩白骨

        十三年的边塞生涯,让王建比谁都懂士兵的苦。他不写“大漠孤烟直”的豪情,只写“万里无人收白骨”的悲凉。《征妇怨》里那句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是他亲眼见的惨状。

        有一年秋天,他跟着军队在辽水边巡逻,看到水面上飘着士兵的尸体,有的连胳膊都没了,有的还攥着断剑。岸边的老百姓,拿着自家男人的衣服,在城下招魂——“你回来啊,就算是骨头,也得回家啊!”哭声飘在辽水上,比北风还冷。

        他还写过一个小兵的故事:小兵才十七岁,是被抓来当兵的,临走时母亲给他缝了件厚棉袄,说“活着回来”。可冬天刚到,小兵就死在了战场上,棉袄被别的士兵捡走,母亲还在村口天天等。

        王建把这故事写进《辽东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