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仕途不顺,但王建在长安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他们都是爱写诗、关心民生的人,经常聚在一起,在小酒馆里喝酒,聊诗,聊天下事。

        张籍是他最好的朋友,俩人经常挤在张籍的小破屋里,就着一碟咸菜,喝一壶劣质的酒。张籍跟他说:“仲初,你的诗写得越来越好了,比我强。”王建笑着说:“还不是跟你学的?当年在学馆,你教我怎么把话说得实在。”

        有一次,张籍家里穷得没米了,王建把当月的俸禄分了一半给他,还说:“你别跟我客气,当年在边塞,我要是没你寄的棉袄,早就冻死了。”

        后来张籍写了首《赠王建》:

        “自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

        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把他当成唯一的知己。

        韩愈也很看重王建,觉得他的诗“有杜甫的风骨”。有次韩愈带他去见白居易,白居易刚写完《卖炭翁》,读给他们听。王建听了,激动地说:“白兄,你这诗写得太好!我也写了首《水夫谣》,跟你这意思差不多。”说着就把诗念了出来。白居易听完,拍手叫好:“好!咱们这些人,就该写老百姓的苦,让朝廷知道下面的人有多难!”

        跟这些朋友在一起,王建觉得不孤单了。虽然官没当大,但他的诗,有人懂;他的心思,有人明白。

        晚年的“王司马”:从乐府到宫词,写透了宫廷里的寂寞

        大和三年(829),王建快六十岁了,头发全白了,背也有点驼。这一年,他熬上了一个“像样”的官——陕州司马(今河南三门峡),从五品,虽然还是没什么实权,但总算摆脱了“下僚”的身份,人们也开始叫他“王司马”。

        陕州离长安远,没那么多琐碎事,王建的日子清闲了些。可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跑乡下、见纤夫了。他的诗风,慢慢变了——从写民间疾苦的“乐府诗”,转向了写宫廷生活的“宫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