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顾况:狂傲与悲悯揉碎进唐时风里

        有人说顾况是块“硬石头”——藩镇送明珠他扔回去,北方官嘲吴人他怼回去,连皇帝身边的人让他写颂诗,他都敢提笔写“民间疾苦”;也有人说他是团“软棉花”——见乞丐冻毙街头会掉泪,看老农晒谷被雨淋会揪心,晚年在茅山见少年喝屠苏酒,会笑着把自己的酒让出去。

        他这一辈子,狂傲和悲悯就没分开过:狂傲是他的骨头,撑着他不向权贵弯腰;悲悯是他的肉,让他始终贴着人间的温度。两种性子揉在一块儿,才成了那个“敢骂也敢疼”的顾况。

        敢对权贵说“不”

        贞元年间,淮西藩镇李希烈势力正盛,到处拉拢文人墨客,想给自己“正名”。有人举荐了顾况——说他诗名响,又敢说真话,要是能请他写篇“颂文”,准能收买人心。

        没过几天,李希烈的使者就揣着百两黄金、一串明珠找上门,把礼物往桌上一放,笑得满脸堆肉:“顾先生,我家将军久仰您大名,这点薄礼请收下,只求您为将军写篇文章,说说咱淮西的‘太平景象’。”

        顾况盯着那串明珠——颗颗都有拇指大,在阳光下闪得晃眼。他没碰,反而问使者:“你家将军说的‘太平景象’,是指强征百姓当兵,还是指把粮税涨到百姓交不起?”

        使者脸一沉:“顾先生这话就不好听了!我家将军是为了淮西百姓好!”

        “为百姓好,就不会让老人饿死在路边,不会让妇人哭着送丈夫去当兵!”顾况站起来,指着门外,“你去街上看看,有多少人逃荒来长安?他们大多是淮西来的!你让我写颂文?我只会写他们的苦!”

        使者气冲冲地走了,临走前撂下话:“顾况,你别后悔!”顾况看着桌上的黄金明珠,心里却犯了愁——直接拒绝怕招祸,可妥协又对不起那些受苦的百姓。

        这股狂傲劲儿,在他怼北方官员时更显眼。有次长安文人聚会,一个北方来的刺史故意刁难他:“顾先生是吴人吧?听说吴地人只会唱小曲,哪会写什么正经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