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知道后,没觉得害怕,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我这辈子,就想替百姓说话,就算得罪人,就算被贬,也不会改。要是因为怕得罪人就不说话,我对不起少年时的初心,对不起母亲的教导,也对不起那些受苦的百姓。”

        他没忘少年时的经历——没忘逃荒时看到的饿肚子的百姓,没忘母亲用米浆教他写字时说的“读书要为百姓”,没忘湘灵说的“要记得写老百姓的事”。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在长安的官场里,没被磨掉棱角,没变成只会说空话的官员。

        后来,白居易因为替朋友说话,还是被贬到了江州,也就是写《琵琶行》的地方。临走前,他把写的新乐府诗整理好,交给朋友,说:“我走了以后,你接着把这些诗传下去,别让大家忘了百姓的苦。”

        朋友点点头,说:“你放心,你的诗会一直传下去,你的初心,也会有人记得。”

        长安的日子,不是逐“当官的梦”,是逐“替百姓说话的梦”

        白居易在长安的那几年,不是来“逐当官的梦”的,是来逐“替百姓说话的梦”的——28岁考《策林》,是为了有机会提建议;当左拾遗,是为了敢给皇帝说真话;写《卖炭翁》《观刈麦》,是为了让百姓的苦被看见;发起新乐府运动,是为了让诗歌变成“武器”。

        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比任何“阳春白雪”都有力量;他的人,没有圆滑的处世技巧,却比任何“老谋深算”的官员都有良心。他就像长安城里的一束光,照亮了中唐的黑暗,温暖了受苦的百姓。

        现在读《卖炭翁》《观刈麦》,还能感受到那种直击人心的疼——不是因为诗写得好,是因为诗里的人、诗里的苦,太真实了,真实到让我们想起那些为了生活拼命的人,想起那些被忽视的底层百姓。

        白居易在长安的日子,虽然没当多大的官,虽然得罪了不少人,被贬走了,但他没白来——他让更多人知道,诗歌可以替百姓说话,官员可以为百姓做事,初心可以一直坚守。这就是白居易,那个在长安拿着笔当“刀子”的谏官,那个一辈子“为百姓写诗”的诗人,那个没忘初心的“诗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