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运动:和元稹联手,让诗歌变成“替百姓说话的武器”

        白居易写《卖炭翁》《观刈麦》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当时诗坛上的诗,要么是写风花雪月的,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要么是写神仙鬼怪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也不关心。他觉得,诗歌不应该是“文人的玩物”,应该是“替百姓说话的工具”,应该反映现实、解决问题。

        正好,他的好朋友元稹也有同样的想法。元稹和白居易是同科进士,也看不惯当时诗坛的风气,也想写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有一天,俩人在白居易家里喝酒,聊起这事,越聊越投机。

        元稹说:“现在的诗,都在玩文字游戏,没人管百姓的死活,得改改这风气!”白居易说:“对!应该发起一个运动,写一种新的诗,叫‘新乐府’,就写百姓的苦、官场的黑,用通俗的语言,让老百姓都能懂,让朝廷不得不重视!”

        就这样,新乐府运动开始了。白居易和元稹还提出了一个文学宣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现实而作,不能****,不能无病**。

        为了推动这个运动,白居易写了《新乐府》五十首,全是反映现实的:《杜陵叟》写农民被贪官欺负,粮食被抢走;《缭绫》写织锦的女子辛苦织出的绫罗,被皇帝和妃子浪费;《新丰折臂翁》写老百姓为了躲避兵役,故意把自己的胳膊打断。

        元稹也写了《新题乐府》十二首,比如《田家词》写农民被赋税逼得家破人亡,《织妇词》写织妇织到手指流血,却换不来一顿饱饭。

        他们还带动了其他诗人,比如张籍、王建,也跟着写新乐府诗。张籍写《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