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朝廷给了他一个官——左拾遗。这个官品级不高,才八品,权力特殊:专门给皇帝提意见,不管是皇帝做错了,还是官员有问题,都能直接说,相当于“皇帝的监督员”。

        有人劝他:“左拾遗是个得罪人的官,少说点话,别给惹麻烦。”白居易却摇摇头:“我考科举、当官,不是为了混日子,是为了‘兼济天下’,要是连话都不敢说,还当什么官?”

        从那天起,长安城里多了个“敢说话的左拾遗”——上朝时,别的官员都顺着皇帝说,他敢站出来:“陛下,最近宫市又抢百姓的东西了,得管管!”“陛下,江南水灾,百姓没饭吃,得赶紧放粮!”有时候皇帝听得不耐烦,脸都黑了,他还是接着说,一点不怂。

        他的同事都替他捏把汗:“白居易,你少说两句吧,小心皇帝把你贬了!”白居易却笑着说:“我要是怕被贬,就不当这个左拾遗了。”

        《卖炭翁》:一句“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尽百姓的命比炭贱

        白居易当左拾遗的时候,没光靠嘴提意见,还把看到的百姓苦,写成了诗——最有名的就是《卖炭翁》。这首诗不是他瞎编的,是他亲眼看到的真事。

        还原下那个场景:那是个冬天,长安特别冷,寒风跟刀子似的刮。白居易早上上朝,路过长安城东的街头,看到一个老头,背着一筐炭,蹲在路边发抖。老头穿着件破单衣,脸被烟火熏得漆黑,手上全是老茧,冻得又红又肿。

        白居易走过去,问老头:“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多穿点?炭卖多少钱一斤?”老头叹了口气,说:“家里没煤了,只能上山烧炭,烧了十几天,才烧出这一筐。本来想卖了炭,买件棉袄,再买点米,可等了一早上,也没人买。”

        白居易正想安慰他,远处来了两个太监,穿着华丽的衣服,后面跟着几个小吏,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太监看到老头的炭,指着说:“这炭不错,宫里要了!”小吏立马过去,把炭筐抢过来,扔给老头半匹布,说:“这是宫里给的钱,够你买炭的了,赶紧走!”

        老头急了,抓住小吏的手:“这布不值钱,不够买棉袄和米啊!你们不能抢我的炭!”太监一脚把老头踹开:“大胆!宫里要你的炭是给你面子,再敢啰嗦,把你抓起来!”说完,就拉着炭走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