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的八个月里,韩愈把一个荒蛮的小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都爱戴他,把韩江改名叫“韩江”,把韩山改名叫“韩山”,还为他建了“韩文公祠”,代代供奉。
后来宪宗后悔了,想把韩愈调回长安,韩愈却笑着说:“不用了,潮州的百姓需要我,我就在这儿挺好。”
硬骨头的底色:不是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执念
韩愈的仕途,从头到尾都在“碰壁”——为百姓谏言,被贬;为国家骂佛骨,被贬;甚至后来因为反对王叔文变法,又被贬。可他从来没后悔过,也从来没改变过自己的“硬骨头”脾气。
有人说他“傻”:“你就不能少说两句?顺着皇帝和权贵,官不就能当得稳一点吗?”
韩愈却说:“我是读书人,读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学的是‘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要是为了当官,就丢了这些,那我读书还有啥用?”
他的“硬骨头”,不是“愣头青”的冲动,是儒家理想的执念——他坚信,读书人就该“直言敢谏”,就该“为民请命”,就算付出代价,也不能丢了这份初心。
他在《进学解》里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其实是在说自己:不管是读书还是当官,都要勤奋、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他在《师说》里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是在说自己:当官也是“传道”,传的是儒家的“仁政”之道,解的是百姓的“疾苦”之惑。
晚年的韩愈,终于被调回长安,当了吏部侍郎,算是“功成名就”。他还是老样子,遇见不对的事,照样敢说——有官员贪污受贿,他就上奏章弹劾;有百姓受欺负,他就出面主持公道。人们都说:“韩侍郎还是那个硬骨头,一点没变!”
公元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他死后,百姓们自发地为他送行,潮州的百姓更是哭着说:“韩大人走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父母官啊!”
后来,人们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称他为“韩文公”,他的文章被代代相传,他的故事被代代讲述。可人们记住的,不只是他的文章,更是他的“硬骨头”——那种敢骂皇帝、敢怼权贵、敢为百姓出头的孤勇,那种把贬谪路走成为民路的坚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