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朝服换了一件又一件,从青涩的绿袍到华贵的绯袍,腰间的配饰从铜鱼袋换成金鱼袋,再到玄宗赐的金龟,他的行囊里,始终带着那块镜湖的鹅卵石,还有母亲织的吴越锦。

        在长安的日子,乡愁是藏在细节里的。秘阁里整理典籍时,看到《越绝书》里记载镜湖的段落,他会停下笔,想起年少时在湖边采莲的场景;同僚请吃长安的江南菜,尝一口“鲈鱼脍”,总觉得不如故乡镜湖里的鱼鲜;甚至和李白、张旭喝酒时,听到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会忍不住接话:“越州的镜湖,才是真的美,春天的柳丝能垂到水里,夏天的荷花能盖满湖。”

        有次李白问他:“贺监,您总说镜湖好,到底好在哪里?”贺知章笑着斟了杯酒,眼里满是温柔:

        “好在它不管你走多远,走多久,等你回去时,它还在。春天有柳,夏天有荷,秋天有菱角,冬天有残雪,从来没变过。”

        那天他喝多了,借着酒劲写了首《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诗里写的,全是他记忆里的镜湖,连风的味道,都和长安不一样。

        他也常给母亲写信,越到后来,信里的话越不敢写满。母亲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信要托乡邻读给她听,他怕写太多思念,让母亲牵挂。每次写信,他都会提到镜湖:“娘,长安的柳也发芽了,不如家里的柳软;长安的水也清,不如镜湖的水甜。等儿子告老了,就回去陪您,天天去湖边散步。”

        这“告老”的日子,却等了一年又一年。母亲在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去世,消息传到长安时,贺知章正在秘阁整理《开元礼》的手稿。他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汁晕开一大片,像镜湖的波。他连夜向玄宗请辞,要回萧山奔丧,玄宗准了,还赐了他绢帛百匹。

        回到萧山时,母亲的灵柩停在老宅的院子里。贺知章跪在灵前,看着院子里的柳树——那是他离开前和母亲一起栽的,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柳丝垂到灵柩上,像在轻轻抚摸。他摸出怀里的鹅卵石,放在母亲的灵前,哽咽着说:“娘,儿子回来了,带您看的镜湖石回来了……可您怎么不等我?”

        第三十八章镜湖春波:贺知章一生的乡愁脉络

        那次回乡,他在母亲的坟前守了三个月。每天清晨,他都会去镜湖散步,像小时候陪母亲那样,身边没了母亲的身影。他坐在湖边的石头上,看着渔民划着船经过,听着熟悉的吴越腔,觉得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镜湖的水,陌生的是没了母亲的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