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人问骆宾王:“您跟王勃并不熟悉,为什么这么难过?”

        骆宾王摇摇头,声音沙哑:“知己不在远近,不在相见与否。他懂我,我懂他,这就够了。他走了,就像我心里的一块肉,被剜走了。”

        那首《和李明府》,成了骆宾王写给王勃的挽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哀悼,却藏着最深的痛——那是两个知己,隔着时空的相惜,也是一个老人,对一个少年的惋惜。

        命运悲歌:四杰的“同病相怜”

        王勃死后没几年,卢照邻的病越来越重。

        他从蜀中搬到了颍水之畔,住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手脚开始变形,连笔都握不住了,让仆人念诗给他听。每当听到王勃的诗,他就会想起在成都茶馆的相遇,想起玄武山的约定,想起病榻前的慰藉,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阿勃走了,我也快了。”有天,他靠在床头,对仆人说,“等我走了,把我跟王勃的诗稿放在一起,埋在颍水边。我想跟他做邻居,下辈子,还跟他一起聊诗。”

        公元695年的秋天,颍水的水凉了。卢照邻让仆人把他扶到河边,看着滔滔的河水,笑了:“阿勃,我来陪你了。”

        他挣脱仆人的手,纵身跳进了颍水。那年,他约五十四岁。

        消息传到杨炯耳朵里时,他正在衢州任上。衢州偏远,冬天特别冷,他裹着旧棉袄,坐在桌前,看着卢照邻的诗稿,眼泪掉在纸上,晕开了“长安大道连狭斜”的字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