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的冬天,洛阳大狱里的蝉不叫了。
有一天,狱卒去送饭,发现骆宾王的牢房空了——铁窗被撬开了一道缝,囚衣扔在地上,只有那张写着《在狱咏蝉》的纸,还贴在石壁上。
没人知道骆宾王是怎么逃出去的,也没人知道他逃出去后去了哪里。
有人说,他逃到了扬州,躲在一个老百姓家里,后来病死了;有人说,他逃到了杭州,在灵隐寺当了和尚,还跟诗人宋之问对过诗;还有人说,他逃到了海边,乘船去了日本,再也没回来。
反正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骆宾王这个人。
他的诗,却没消失。
《在狱咏蝉》被人抄下来,传遍了全国,那些跟他一样的寒门子弟,读着“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都想起了自己的委屈;
《帝京篇》成了写长安繁华的“千古第一诗”,后来的诗人写长安,都要学他的笔法;
《讨武曌檄》被收录进史书,连武则天后来都让人把它刻在石碑上,说“这么好的文章,可惜写得不是时候”;
还有《于易水送人》,成了侠客们最喜欢的诗,每次有人送别,都会念一句“今日水犹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