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看着他,眼眶红了:“我懂,我都懂。咱们都是倦游子,都是被命运折腾的人。”

        那天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两人身上,暖融融的。一碗没喝完的药汤放在桌上,冒着热气;一篇《病梨树赋》摊在床头,墨迹还没干。

        两个失意人,在这偏僻的蜀中小院,用诗和真心,互相取暖。

        《长安古意》与《滕王阁序》的隔空共鸣

        卢照邻的病时好时坏,大多数时候只能躺在床上。王勃就天天读诗给他听,从《诗经》读到汉赋,从自己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到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有天,王勃读《长安古意》里的“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停下了。

        “先生,你写这几句的时候,是不是想起长安的那些权贵了?”王勃问。

        卢照邻点点头:“是啊。我在邓王府的时候,见多了那些权贵的嘴脸,一个个觉得自己能富贵一辈子,哪知道‘桑田碧海须臾改’?我就是想写出来,让他们醒醒。”

        “我懂!”王勃激动地说,“我写《滕王阁序》的时候,也有这心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是只说我自己,是说天下多少有才华的人,都被埋没了!还有那些权贵,只知道享乐,哪管百姓的死活?”

        那时候王勃还没写《滕王阁序》,可心里的愤懑已经藏不住了——后来公元675年,他路过南昌,写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其实早在蜀中的病榻前,就埋下了伏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