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看着林窈的眼睛,缓缓道:“你在这个项目里积累的经验、建立的信任、展现的能力,其价值和挑战性,未必就低于独立完成一个青年课题。”

        林窈听着他的话,眼睛一点点亮起来,仿佛一层迷雾被拨开。她喃喃道:“对啊……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总觉得‘独立’和‘带队’是必须通过申请新项目才能实现的目标,却忽略了我现在所在的平台,本身就在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

        周砚深看着她恍然大悟的样子,微微一笑,继续分析:“至于你担心的精力问题,在这个现有的大项目框架下,反而更好协调。你可以根据产后的精力和时间情况,与刘所长沟通,动态调整你在项目中的参与深度和负责的模块。

        你之前积累的信任资本和展现的专业能力,足以让你在即使暂时减少具体事务性工作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专业能见度和影响力。后续即使你休产假,也可以通过线上方式查阅资料、关注进展、提供关键思路,保持与项目的连接。”

        林窈猛地一拍手,脸上绽放出兴奋的光彩,“对啊,我现在的主战场和最佳练级场,就是这个‘数据要素’项目!后续我更应该考虑选什么样的课题最合适”

        周砚深赞许地点点头:“思路打开了就好。至于首次独立带领团队的具体方向,不着急,你时间还有很多,可以慢慢观察,慢慢考虑。等‘数据要素’项目推进到一定阶段,或者你对某个细分领域有了更深的积累和独到见解,机会自然会浮现。”

        “嗯!”林窈用力点头,但显然思维已经被激活,开始沿着新的路径狂奔,“不过,由此我也想到另一个问题。项目也好,课题也好,团队往往是‘因事而聚,事毕则散’。

        但我观察到,院里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大佬,通常身边会有1到2位,甚至更多长期合作、彼此极度信任的‘核心搭档’。这个核心圈是相对稳定的,是智囊和臂膀,而外围成员则根据具体课题流动。”

        周砚深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故意调侃道:“怎么,林研究员这是打算未雨绸缪,开始物色人选,搞自己的‘小团体’了?”

        林窈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呵呵,周书记,就你‘会说话’!这叫构建稳定的科研合作网络,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生态好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