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由刘所长主导,老秦补充细节,林窈则重点负责案例分析部分的阐述。

        她走到投影前,声音清晰平和,将那些深入企业调研获得的鲜活案例、绘制的数据流转图谱,以及背后揭示的“数据协同效率”与“创新非线性关系”的机制,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

        第161章会议

        在她汇报的过程中,周砚深一直凝神静听,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待核心内容汇报完毕,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扫过社科院团队,开始了他的“提问时间”。

        他此刻不再是林窈的伴侣,而是“首席提问官”,问题精准而直接,每一个都切中要害:

        “林研究员,”他直接点名林窈,问题直指核心,“你刚才提到的A企业案例,它成功打破数据壁垒,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那个强势推动的‘一把手’,还是当时恰好出台的某项针对性扶持政策?抑或是他们摸索出的那套跨部门利益协调机制?请量化分析一下这几个因素的主次作用。”

        林窈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调出备份数据:“周书记,根据我们的访谈和内部文件分析,‘一把手’的强力且持续的推动是决定性因素,占比约50%;其自行摸索的协调机制是关键保障,占比约30%;当时的政策环境提供了便利,但非决定性,占比约20%。

        这一点,在B企业的失败对照案例中反向得到了验证……”

        周砚深微微颔首,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看向刘所长和老秦:“那么,如果我们将A企业的这套模式,尝试在全市类似的产业园区进行推广,你们预估,最大的风险和阻力会来自哪里?是技术移植成本,是部门间的数据主权之争,还是企业自身的‘数据消化能力’瓶颈?”

        老秦推了推眼镜,沉声回答:“周书记,我们认为,最大的风险并非技术层面,而在于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和建立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这涉及到部门权责、数据归属、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林窈,问题更具延展性问道:“你们报告中提到的‘数据消化吸收能力瓶颈’这一机制,非常具有启发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