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个月,帕迦路和瞿印路都知道了朝廷在朱达路放开了纺纱业,也纷纷向朝廷写奏折。

        韦处厚在奏折里说,棉花体积大,来回运费很多,瞿印路经济也不好,要求朝廷允许在瞿印路也可以搞纺纱业。

        张广孝则反应,黄麻产业本来就利润微薄,拉到国内运费损耗大半,帕迦路根本不赚钱,要求在帕迦路放开麻纺织业,就地加工后,再卖到国内进行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李纯没想到自己心一软,成就了李德裕,现在又被张广孝和韦处厚盯上了,当即后悔不已。

        不过,李纯转念一想,现在自行车出来了,汽车也造出来了,就相当于有了两个新兴的产业,这个两个产业更赚钱。再说就算再几个路将棉花、黄麻纺成纱线,卖到国内,还是要交两成的关税,赚大头的还是朝廷,嘿嘿。

        后面韩愈也听到消息,也要求在穆庭路放开纺纱业,只有符真路、巽他路不适合种棉花,才没递奏折。

        李纯干脆大笔一挥,允许各路发展纺纱业,但是纺出来的纱线全部要卖回国内,由国内的企业织布、印染、做成衣服,大头还得国内来赚。

        说起汽车业,三个人一直较劲,马世明虽然率先造出内燃机,但是蔡耀宗是内燃机和汽车一起研究,蔡耀宗晚两个月造出内燃机后,立即和汽车其他的部分组装,又经过三个月的磨合,终于首先造出汽车。

        又过了几个月,马世明和艾笛声的汽车也造了出来,整体来看,蔡耀宗的汽车质量更好些,但是其他商业大亨都不愿蔡耀宗一家独大,罗飞来购买了马世明的专利,聘请他为总技师,林如贤则购买了艾笛声的专利,也准备自己单独造车。

        当初,是朝廷出的创意,也是朝廷出资供这些人研究,按照道理,这些专利都应该属于朝廷。最后三家公司都向朝廷交了一笔不菲的专利费,然后开启不同的造车之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三五中文;http://www.downclass.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